四月已逝,六月将近,人间芳菲落尽,只是不知,山寺的桃花是否盛开。
若是盛开,该叹一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可惜,人间四月,芳菲便已经凋落。未曾想,人间凡世之外,还有这山寺的桃花,营造了美好,供世人回忆。
若是凋落,该叹一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一次离去,都是新生。不知几月,山寺的桃花才会落尽,它有过辉煌,亦有失落,失落后还会是芳菲满亭。
可曾听说过塞翁失马?只恨人世兜兜转转,世事难料,总有人会为悲伤遗失美好,总归是不值。枯木逢春,也会重获新生,未来,必将会是一世沧海,一笔桑田。人间四月,是春睡迟醒的怅然大梦,浮笙卿尘,暖了人心。一江春水,早已是夏雨连绵,换种方式存在罢了。远处那幅画,缀满桃花,风干在墨色中,是山寺的美好。只是“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也尽。春季弥留之际,夏季先至,留下山寺桃花,失足跌入梦境。辗转挣扎,未曾逃脱这荒诞梦魇。眼前的万千灯火,惊艳了时光。孔明灯不再可信,载着少年的光阴。从烟火中远去,带走了我的梦啊。夜晚,月圆,薄云烘托古风之意,又是佳节,一抹烟花绽放,另一抹消殒,仿佛前世,这般景象,这般意境,再也不会有,因为天真没有了。
好在山寺桃花,来年还会有,至少留下幻想。我依旧贪恋那幅夜景,却不知何处追寻,只因幻想终究不是现实,或许山寺桃花总会有失落之时。但至少,来年它会再绽,依旧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也有美景,恰似山寺桃花,千里江山如画。未可知,四月不过是开始,十里灼灼桃花,锦屏之后,梦醒,梦醉。那夜色,那灯火,那明月将至。
原来,人间四月,芳菲已尽;山寺桃花,始终盛开。
——后记
教师点评:作者结合自己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的理解,又结合自己在晚春时的观察和感受,对春逝、花落的自然规律做了探讨分析。辩证的角度,积极的态度,辅以优美的描述和情真意切的文字,文章既富氛围感,又传递了哲学性的思考,将美、情、理做了交融,给人以独特的阅读体验。不过,虽然有美、情、理三者的交融,但作者没有选定一个明确的主题、没有确立一个清晰的立意、没有确定自己要探讨的问题,没有理清创作这篇文章是要述景说理还是抒情、没有选取合理的思路模式展开分析、没有注重语句段落之间的逻辑与联系,而是过分追求文字的所谓“美感”,让文章陷入了“混乱”的“境地”——是探讨“花谢了依然会开”,还是感慨“幻想终究不是现实”;是记录人间四月的山下山上之景,还是记录自己的“梦醉”与“梦醒”——让人读来“一头雾水”。此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对温度对花期的影响和诗人的一番奇遇的体现,而作者借此诗句所要传达的意味,模糊不清不说,就文中部分语句和结尾来看,似乎还偏离了原诗的本意。作者还需对自己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和创作文章这件事本身再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