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绒花被搬上冬奥领奖台,当《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传统文化穿越千年,与当今时代击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中国印记。
中国印记是华夏大地孕育的独特精神标志。虬劲的巨龙盘旋在北京,跨越千里的雄奇留下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壮志豪情。酌古御今,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浪漫与自信;有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似诉愁肠;有《牡丹亭》“长是人千里”的悲歌描摹时代的声音。唐诗宋词元曲的情愫道不尽繁华的长安、眷恋的故乡和思念的他。文人墨客笔下的每一段回忆串起文化的脉络,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除却壮丽的文化瑰宝,中国印记的含义已非仅仅停留在“文化”二字。它更是中国匠人从中华文化里挖掘出的不朽风骨,凝聚了心血与汗水。就像樊锦诗在敦煌这座古老的艺术宝库中停驻了十年一样,仿佛是给敦煌带来了一场春天的雨水,让这座城市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清华美院的大师们则如同修复技艺的匠人,他们倾注了十几载的心血和汗水,就像黑发逐渐转为白发一样,始终坚守在传承的道路上。从珐琅技艺的传承与更迭为陶瓷艺术谱出新曲;到无数非遗传承人的默默无名与焚膏继晷,中华文化未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他们始终以炽热的热心肠,坚定地坐在传承的冷板凳上,默默地续写中华文化的篇章,像黑夜中的明灯一样,毫不保留地照亮前行的道路。然而揆诸当下,木心笔下“高雅的失传,流俗的易传”或许不再是预言,各类打着“文创”口号的产品却缺失了文化底蕴的支持。我们再难听见如方文山一般“天青色在等雨,而我在等你”匠心与文化的结合。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甘坐冷板凳,怀揣热心肠,以科技与创新助力中国印记更深刻地撰写在每个国民的记忆里。因此我们看见:《只此青绿》的舞剧一经演出便有无数人点赞;故宫将文物变“活”,以其灵动轻快地解说道出了文物的底蕴……
擎起中国印记的大旗,我们未敢忘记中华文化的瑰丽与匠心的酝酿,吾侪青年安能止步不前?愿你我持一双慧眼,探得深海骊珠,去铭记、去传承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