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初一 议论文 854字
2020-07-04 13:17:53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历史所孕育出来的不正是中华的传统文化吗?忆往昔,多少千古风流人物!东汉司马迁一心为国,忍辱负重写下:“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播撒下英雄的火种;北宋张载心怀天下,大笔一挥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抒发出凌云之壮志;清末谭嗣同陷身囹圄之时,豪迈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描摹出壮士之姿。无数先贤前辈,他们共同书写造就了如此强大的中华气魄。

无论是何时期,中华文化之精神都是如此的令人击节称叹!此等精神这种伟大的气魄应穿越千古的历史洪波,直达当代青年的心灵,浇筑出中华崛起的血性力量!

自鸦片战争起,被坚船利炮冲击的一大批人士开始质疑批判国学,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一律看作糟粕面对这种过于偏激的思想,我们应当转而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自己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仅面对外来事物如此,面向传统文化也要清醒、自觉、辩证、科学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今社会,“国学”“传统文化”一日热过一日,面对国学的复兴热潮,我们更需要有冷静的认识。光大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甄别精华和糟粕,更需要与时俱进,融会贯通,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鲜活的存在。正如赵翼《论诗》有云:“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每个时代拥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当代青年人应该用国学之心,行当世之事。正所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从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国学中,可以汲取成败之经验,是获得丰富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力量,学会如何面对未来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不断地走进当代文化语境中,汲取时代文化的新成果,熔铸新机,在回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再造力,不断刷新自身,发展自身,才能真正的复兴传统文化。

国学泰斗章太炎曾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国学是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链接,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是贯穿始终的精神绳索。如今,正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际,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文化是是一个国家兴旺的源泉。中华五千多年的沉淀,孕育出来的文化、精神、气魄是如此的惊世骇俗。弘扬其中不朽之精华,品味其中宏伟之气势,焕发其传承之新机,这不正是我辈复兴中华的应有之意吗?愿国学长存于心,望华夏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