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表情"不再表情

初一 议论文 1248字
2020-06-26 18:31:35

当教官转身登车,当我们挥手作别,当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变得模糊不清,当一辆辆绿军车逐渐远去,我们发现,无法与军训一起结束的,是我们与教官之间的情谊。于是,我们止不住泪流满面。忽然听见一个同学问:“我们班的教官坐哪辆车啊?" “第一辆"我啜泣道。“什么!第一辆?"那位同学如梦初醒般,“我刚才居然抱着第二辆车哭了半天!哎呀,我的教官竟然在分别之时没有看到我哭泣的面庞!不行,我要把车拖回来,重新哭过”众人破涕为笑。

过后再把这句话当做笑料回味时,却怎么也琢磨不出那值得一笑的意味了。“重新哭过”?难道眼泪是想来便来的?难道哭是演给别人看的?当然,我知道这位同学只是说笑罢了,并未存有什么企图。只是,她没有,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没有。

曾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弟弟一屁股坐在地上,双眼一闭,挤出几颗银豆豆来,一双小手往脸上一遮,嘴一张,号啕大哭,边哭边喊:“爸爸妈妈坏,不给买!"细心的人就会发现,其实他是在边喊边偷看父母的反应。等到“给你买"三个字飞入耳中,就见他一跃而起,手舞足蹈,没半点哭过的的痕迹。

还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位母亲揪着孩子的耳朵说:“见到叔叔阿姨要面带微笑!整天一副哭丧脸,有你吃亏的时候!"于是,刚刚一脸委屈的孩子便立马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接着便听见叔叔阿姨说:“乖,给你红包!"

有人说,当一个孩子明白一颗钻石比一个玻璃球贵重时,它已经悲哀地长大了。我说,当一个孩子懂得强装出某种表情以获取所需时,它已经悲哀地长大了。

悲哀,是的。不是为了“长大”,而是为了“不再单纯”。

当你看到娱乐节目中的嘉宾疯狂地大喜大悲,狂叫乱跳,你是认为他们在台上很能放得开还是会思考,它们之中究竟有多少人只是为了配合节目而作秀?当你听说有人以哭丧赚钱谋生,痛哭过后却总是心花怒放地数钱;当你了解到某明星在赈灾义演时泣涕感人,背地里却抱怨连连时,你又作何感想?

当笑容的背后藏着哗众取宠或顺应场合或掩饰心绪,当哭泣的目的成了博取同情或牟取利益或赢得好评,他们便不存在喜亦不存在悲。当一切的表情成为掩盖实质所必需的面具,他们便不能称为“表情"。因为表情,应当表内心之情。当喜者不喜,悲者不悲;当不喜者喜,不悲者悲;当内心的情绪与写在脸上的情绪错位,那么“表情"又怎能表情?

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种符号,一种呼之即来、应景而生的符号;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张画皮,一张想贴便贴、想撕便斯的画皮;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具空壳,一具无血无肉,无心无魂的空壳……他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或许它能用来换取利益,但却空虚与心灵,枉然于生命。

想到了一个罪行累累的暴君——尼禄,这个被多少人唾骂了多少年的古罗马暴君,在剧场里看悲剧时,尚且会流露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可叹啊,多少年来多少个唾骂他的人,却多少次将真掩于心底,将假现于人前。今天你对我虚情,明天我对你假意到老方觉一路走来,原来竟是在迷雾中游荡,心灵的空虚空虚到了天际,生命的枉然枉然到了永远。

还是放下面具,读读心灵,舒展生命吧!也许多年之后。我们仍可庆幸——表情由衷,心灵写真,生命不枉!

教师点评:生活始终是我们创作的灵感宝库,而我们常认为叙事、述人、写景、状物、抒情与这个灵感宝库联系紧密,其实议论更是如此,这篇议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者的议论从自己经历的军训后的分别场景开始;提出观点后,作者又以生活中的见闻作为论据对论述加以支撑,用自己在观看电视节目等产生的思考做论述进一步的深入;最后得出感悟,再次落于生活之上。整篇的议论始终没有离开日常生活,文章却因此收获了别致的议题,收获了充分的论据,收获了真切的感悟,收获了“确实如此”的共鸣和“应当如此”的响应,在拥有了说服力、可信度的同时,还拥有了感召力和影响力。这也充分证明了议论与生活的联系之密切,生活对创作的影响之深远。可以说,作者不仅用这篇文章让我们对“表情“有了新的认识,也用自己在生活中的敏锐让我们对议论有了新的体会。非常棒!如果能在文中对“表情不再表情”带来的影响,以及在结尾对“表情应当表情”都做一定的补充,文章带来的启迪将会更为深刻,可以做一定的补充。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