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一词。其意为人间真正有味道的欢愉是清欢。那么清欢是什么呢?为什么唯有清欢真正有味呢?
就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清欢是“清淡的欢愉”,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专注于物质生活的富足,而是追求精神上的欢愉与满足。它不同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不同于杜甫的“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知足常乐。
清欢之所以有味,是因为它不会使人陷入争名逐利的漩涡,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放松与愉悦。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很少有人能做到清欢:在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市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喧嚣不断。快节奏的生活、沉重的工作压力及日益更新的“时尚潮流”使人永不停歇的追逐钱、权、名、利。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心灵怎么可能不浮躁,又怎能做到清欢?
外出旅行亦成为人们常见的放松方式。可无论是山顶或海滨,森林或荒漠,凡是足迹所至,无不留下各种垃圾。试想一番:你站在金黄的沙滩上,面朝蔚蓝的大海,海水轻拂过礁石,溅起雪白的浪花……惬意间,突然看到一个塑料袋被海浪推到脚下。此时,所有美好的意境是不是都被这塑料袋破坏了呢?
这种只顾眼前的及时行乐,我们暂且称其为浊欢:在污渍满地的串摊“撸串”;听涂脂抹粉的当红小生唱不明所以的“网红歌曲”;在拥挤的麻将房“挥斥方遒”……人们常把这些享乐一时的行为当作放松,而将清欢当做“苦禅”。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人们难以体会到生命真正的滋味,快乐也随之表面化、肤浅化,直到将物质的富足与心灵的快乐打上等号。
清欢,来源于心中对质朴、平淡生活的追求。要想得到清欢,就必须用理智控制自己,抛开对名利与物欲的追求。比如苏轼、林清玄。他们视钱、权、名、利为身外之物,并不因此骄傲、欣喜。能让他们真正开心的,无非是三两知交围坐品茗,无非是赏读一本心爱之书,甚至只是静观窗外一树花开。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清欢的最好印证。这在现代人看来不过是凸显格调的“做作”,可他们却真切的把这些事当作欢乐,因为他们有着甘于平淡的心灵。而从另一角度看,悲伤也能体现一个人是否有着清欢的心:李易安会因海棠“绿肥红瘦”而心忧;林黛玉会在葬花之时感世伤怀……有人会认为这是矫情,但这是矫情吗?这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这是人的真性情。这也是清欢。她们的悲伤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利益的受损,而是发自内心的珍惜着生命这一奇妙而脆弱的东西。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个喧嚣的年代,过着清欢生活的人才是真正活得有滋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