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题记
何为清欢?
这是从古至今文人骚客苦苦追寻的问题。
林清玄在散文中曾说过:“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道潭水仍请。那是由于我知道明月与碧潭平常的样子,在心的清明也是如此。”
我一直认为林清玄的生活一定是比我们更有诗意的,在他的笔下,万物皆能生花。可转念一想,我们的生活差别何在?我们只是缺了一颗清澈通透的心。我们见风是风,见雨是雨,见花是花,可他却能从中发掘出别样的韵味,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下来,收获生活中的一份清欢。
苏轼曾被贬惠州,儋州。那里人烟稀少,瘟疫遍布。已经年近花甲的他,手持一壶浊酒,边走边饮。“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他漫步在田埂上,风拂过他的脸颊,吹起他的衣衫,他挥一挥手,抛开了一切烦恼与无奈,留下两袖清风,。酒入喉,便昏昏欲睡,让他“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虽被流放,却并未抱怨,而是用一只酒壶装下了他的整个天空,心中多了几分清闲与淡然,少了几分烦恼与无奈,品尝到了人间清欢。
陶渊明厌倦官场腐败的生活,归隐山林,与花草树木为伴,与飞禽走兽为伍。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他在山上与花鸟对酌,畅快淋漓,下山是无意间撞见霞光笼罩着的南山,心中更添几分清静悠然之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的想象又何尝不是他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呢?虽无法改变社会现状,但仍耕耘着自己内心的净土,即使生活困苦,却也乐在其中。
清欢从何而来?
它来自浮世万千,却又不染是非。
愿世人皆能寻得自己的一份清欢。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