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写过:“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说与朋友出去野餐吃到春天里娇嫩的野菜,看到山上壮丽的景观时愉悦的心情。林清玄先生曾说:“清欢是来自一种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热爱。”则是一种直面内心的表达。
而我认为“清欢”是一种境界,它不同于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或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它也不同于杜甫的“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悲伤人世,或者“人生不相见动,动如参与者;今夕复何夕,共此等烛光”的无奈感伤。
东晋陶渊明就是“清欢”中一个例子。当人人在朝廷上追名逐利时,陶渊明却隐居山林。他曾在《饮酒(其五)》中写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在傍晚的南山下看着飞鸟都飞入了树林。他在恍惚之间找到了大自然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以及“清欢”的意义,想要表达时却已经忘记该如何去表达。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有自己的人间清欢,在《醉翁亭记》中他这样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其实并非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的宏伟壮丽的景色,游玩山水的乐趣领会在自己的心中,寄寓在喝酒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的清欢表现在他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放下太守的架子与民同乐。
古人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喜欢简单的生活,追寻“清欢”的真谛。但是当下,懂得“清欢”的人微乎其微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被社会所同化,也变得越来越浮躁,追逐功名利禄、贪图享乐的生活,已经离“清欢”越来越远了。季羡林曾说过:“当一个人以浊为欢时就很难体会到生命清明的滋味,而欢乐已尽、浊心再起的时候,人间就越来越无味了!”
在拨开云雾时,应及时看清生活的方向;在枯燥无聊时,应努力寻找生活的“清欢”之味。我们应该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也要对生活充满热爱之心,以从容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荣辱得失。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一位老先生说过的话:“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平凡的人,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不浮不躁,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我想这大概是“清欢”的真正意义吧。
正如黄庭坚笔下的“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我们且在花开花落时静观世间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