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虫子一语道破了事实的本质:石头看不到短暂时雨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抱怨,自己却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由此便能请断地看出,若想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唯有做出真正的奉献方能实现。
历史上不乏诸如“石头”般自命不凡的人。他们妒忌“时雨”为人们所称道,因而对其口诛笔伐,极言其功绩之微,却夸大自己虚有其表的品质;他们批驳世事不公,世人不识“明珠”,却丝毫没有认识到自身并未对社会做出任何贡献,自己才是“无用且多余”的一类。这样的人又岂能名垂青史?最后只会谈出人们的视野,湮灭为千载历史的一粒尘埃罢了。
奉献精神长久以来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古有范仲淹登高咏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成继光抗倭长啸,“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今有樊锦诗放弃研究所的优渥条件,毅然选择扎根大漠,用心去研究和保护莫高窟,她说:“我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人的一生与历史长河相比只如经蜡殷朝生暮死,但毕生致力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名字便永恒地指印在人们心中,闪耀着水不磨灭的光辉。
我们当做滋润百谷的“时雨”,将奉愈落实于踏实行动之中。或许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却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通过奉献去实现自身的价值。譬如守岛卫士王继才三十年如一日般地坚守海岛,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譬如雷锋甘为人民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助人为乐,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在奉献中,我们不再圈于方寸之地,内心蜕变得宽广而纯美,生命得以无限延长。
“翼以尘筹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未光增辉旦月。”生逢盛世,吾辈良当从前人手中接过精火炬,继续发扬“润物细无声”的奉献精神,将光明与温暖在奉献中传递下去。在历史之册书写吾辈青年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