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人们通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来说明苦难的重要性,似乎苦难是铸就成功的必要条件,没有苦难人们就不会成功,所以人们大多赞颂苦难对人的塑造作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从小就心怀大志,要做一名同父亲一样的史学家,编著一部空前绝后的史实著作,后来因为替李陵辩解战败之事遭受宫刑,他忍辱负重写下《史记》,被后人赞誉为“太史公”。苦难真的对他有意义吗?是不是说如果他不遭受宫刑就不能写成《史记》了?能写成《史记》不是因为他遭受了苦难,而是因为司马迁本身就有这样的人生目标和才能。同理,难道如果贝多芬没有失去听力他就不能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音乐家?难道如果霍金没有瘫痪他就不能成为闻名于世的天文学家?这简直是谬论。有些苦难对人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必一直挂在嘴边。
诚然,苦难能让人在逆境中奋起,作出伟大的成就。但它更多的是能消磨人的斗志,让人变得颓废和一蹶不振。项羽,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自吴中起兵,大小征战无数,尤其是巨鹿之战中率领军队破釜沉舟,以少胜多,这是他人生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还是败在了苦难之下。在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中屡屡失利,垓下之围中更几乎是全军覆灭,本来有机会渡江,回到江东东山再起,却因为重重苦难的打击,愧对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畔。难道说苦难让项羽成功了?不,恰恰相反,正是由于苦难,本来有机会回到江东的他实则走投无路,最后只能选择悲壮的结束他的一生。
“大浪淘沙,沉者为金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磨砺筛选,除尽那些沙粒,最后才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金子。但这前提必须是要先有金子,否则不管狂风怎么吹,剩下的都一定是沙子。而那些金子,通常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必须是天生具有才干的人,经过层层考验,慢慢显示出自己的价值。苦难,不是你找到人生发光点的根本条件。苦难是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更是荒谬的说法。
没错,我们无法避免苦难的发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一边受着苦难的折磨,一边又想着苦难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甘心忍受,这真的有意义吗?我们不必赞颂那些带给我们巨大压力,而且毫无价值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