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乙己”到“明天”——论“呐喊”中的希望

初一 议论文 979字
2023-04-09 00:18:12

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寞里奔波,另有几只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地叫……——题记

《呐喊》算上自序,共十五篇,以《孔乙己》、《阿Q正传》等著称。十五篇单独故事,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觉《呐喊》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一般,起初看到的是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一件件黑暗的事情.一条条挂在耻唇柱上的不平等条约!在那些污渍涌出后,留在底下的,便是希望——“明天”。

《呐喊》中的希望,是有的,但不多。而这微乎其微的希望,可以四两拨千斤般的撬开那所憋屈的铁屋。

先谈谈鲁迅先生的绝望罢!《孔乙己》无疑是最好典范。心地善良的他,由于热衷于功名利禄而养成了好逸恶劳,自欺欺人,自命清高的性格。长衫是他脱不下来的面子,而面子成了他前进的桎梏,促使了他悲剧的产生。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人。正如同当今社会大学生中“孔乙己文学”,自已高学历,找不到好工作,却也不愿从基层干起,长衫是他脱不下的面子,下不来的高台……谁说鲁迅唤醒了所有人?这不仍有人是那么迂腐吗?或者说鲁迅叫醒了所有人,但铁屋却未能破开呢?

​“药”,或许给出了破解的方法。

“人血馒头”荒谬至板,在没有民主,没有科学的年代,却流传着“人血馒头”,包治百病的说法。砍头,反而成了一件好事,“一条生命可治十几人的命运啊!”何不荒诞?人血馒头,滴的、染的是革命烈士的血,治的是老百姓的病!治?对老百姓好的人,中国的希望都一点点灭了,何以治国?何以平天下?夏瑜那样的有志青年,却在康大叔嚷着“疯了”中,渐渐磨灭了,消失了踪影。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决不会停止的。因为,夏渝死后,他坟头上有别人为他献上的花……铁屋只是个心理的障碍,让我们相信国家相信党,在党的光辉带领下,我们定能生活地更好!打破那个铁屋!

呐喊的希望,是存在的,就在于明天!

说起明天,我们往往是畅想着美好的心愿,因为明天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然而,贫苦无助的单四嫂子盼望明天病儿情况能出现好转,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明天》是讽刺的,而明天是有希望的,充满朝气的。鲁迅先生用他匕首般的笔、剖析旧中国的脉博,为其医治,他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踯躅独行,创造着新生的力量。

从“孔乙已”到“明天”,从旧社会到现在,从北洋政府到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经历的腥风血雨,经历的苦难,经历的阻碍,有谁清楚“呐喊”是有希望的,从当时到现在,有谁能够反对我们党的功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