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探寻一朵花的美,何必知晓其名?探寻的本身就是感知美的过程。一朵柔弱的花,她自泥土里蓬勃而生,舒展枝叶,绽放花蕾。我们循着田径小路去偶遇她,观其形、感其香,抚摸其带着绒毛的花茎,想象他生命的旅程。共同融入自然的呼吸,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验。
在美中散步,何必要有目的?一定要得出什么结果,一定要做出一番成绩,直截了当的抵达地点,反而和美的初衷相违背了。
美,重在感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自然万物,无一不美。冬季谢安在雪天里举行家庭聚会,便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回答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大哥的女儿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物皆深。才女谢道韫以独特的审美感知来咏美。成就了一则千古的佳话。
美,重在思考。龚子珍看到枝干倾斜,枝叶稀疏的病梅,却并不以之为美。他要还原其自然形态,让他们解开束缚,自然成长。贾平凹看到村间的丑石,他虽然没有汉白玉的细腻,没有青石板的光洁,但他坚毅不屈,即使被受误解,也伟大而寂寞的生存着。
美,重在实践。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以竹为美,借竹子歌颂风雅高洁,痛批俗态媚骨。在不断的贬谪途中,他乐观旷达,高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随遇而安,想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清雅淡泊,潇洒一生,切实践行了竹之美。
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世间种种美妙都如一朵未知之花需要你去感知,去思考,去实践,经历些过程,走点弯路,才能享受其独特之美,这才是未闻花名的中国浪漫。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立意深刻,情感饱满。文章结构尤其严密,这也让文章的论述在清晰有序的文字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