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这是报刊上倡导中学生们读书的常见话题。按照这些人的话说,中学生就应当博览群书,多多益善,只有这个样子才可能成才。
可是我却认为,读书固然要多,却要有所选择。决不能笼统地提倡人们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诚然,人类的历史上有过一些博学者。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物理,生物和美学等等学科,对哲学伦理学也是很有创见。而我国古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是在科学上有很多建树,而且还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但是这样多才的博学者毕竟只是凤毛麟角,要广大青少年们都成为那种博学多才的人,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这样更是不现实的。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频率、高节奏的信息爆炸的社会,出版物呈加速度增长,就单单是我国一年的出版物也比得上亚里士多德,张恒他们所积累的全部点击多的要多。惠子“学富五车”就成为了先秦的大学者,但他的“五车”竹简书,要是变成了现在的铅印本,那就连一个小学生的书包也是装得下的。
人类知识的总量以及学科门类的复杂多样,古往今来更是无法同日而语。今天所传递知识的书看则是不计其数,接下来尚有越来越多之势,人的一生却是有限的,即使我们“皓首穷经”,但那也是无法把这所有的书都读完的。
现在的社会上的分工其实是360行啊!现在每个人都有各尽其能的岗位,需要具备有特定的专业知识。在这专业知识之外多懂一些固然也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没有必要广泛博览,样样都精通。制造飞船的人不一定会吟诗对赋,而且小说的人亦无须是著名的数学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相对应的位置,在自己的那个知识领域里遨游着,即使用尽了毕生的精力,也许人家都还远远不够。
如果我们刻意的去追求知识面的宽广,才学面的渊博,反而就会像蜻蜓点水那般,似浮云掠空,浮萍漂水,没有一样是精通的。
更何况人的现在知识水平并不完全取决于这知识的总量,而是取决于这种知识结构的是否合理。我们肩负着不同历史的使命,处于不同的历史时代,我们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只要将这个结构科学合理,即使是知识量没有那么大,也是可以比较顺利地承担并完成使命的。
所以,我们口中所谓的“开卷有益”,实则应该是鼓励人们多读专业书与或读专业书有关的书。
我们还要讲一点的是,有一些人一味的追求“开卷”,可是他们更不加选择的,甚至是不加思索的去阅读各种书籍,如鬼怪、迷信、色情、反动的书等等,都去“开卷”,结果非但毫无意义,反而还加以有害。我们要有选择地去“开卷”,就冲着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好了,讲这么多,最后我们还是言归正传,“开卷”固然“有益”,可是我们一定要有选择、有思考、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开卷”,因为只有我们选择正确,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知识的扩展和智力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