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本是旧时遮盖人脸面的器具,多为宴会上使用。但不知从何时起,成了虚伪的象征。
那些八面玲珑的人们总有一个共同点:善于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不悦却偏作欣喜之态;无事却佯装怒火中烧;伤痛亦能笑靥如花。心中虽嗤之以鼻,面上却阿谀奉承;表面虽如胶似漆,暗里却尔虞我诈。
我小时候自是不懂的这大人怎么这么喜怒无常?稍大一点,就明白了:他们是在装啊!再大些,懂的就更多了,多是不屑一顾:何必如此呢?整日戴着面具不累吗?为何大多数人都不能有“竹林七贤”那样嬉笑自如的真性情呢?
对啊,究竟是什么强迫人们带上这面具的呢?相信一定不止我这么问过。在年轻气盛时,人们多是对这种虚伪不屑一顾、嗤之以鼻的。
然而在这一声声的诘问、疑惑中,很多人却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随波逐流地戴上“面具”了。害怕暴露自己的软肋,又渴求得到某件物品、某人的青睐,这些逐渐将我们的初心融解。大多数人的做法,更让人们动摇不已,随波逐流。当然,也并非没有“出淤泥而不染”之辈,只是人人都在面具的武装之下完美无缺、无懈可击,这种人也就相对显得笨拙,人们便鲜少选择真性情了。
我只对戴面具者感到同情:故作姿态,连表达真实情绪的自由都失去了。多荒诞啊!我们小时候拥有的哭泣的肆意、欢笑的自由,在长大后面具的存在下,显得是多么难能可贵。
面具让生活如寒冬般冰冷无情,“假作真时真亦假”。人戴上圆滑的面具,使得交往之道荆棘丛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虚情假意和真情流露,有多少人能够分清?有些商家戴上虚伪的面具,便能够坑蒙拐骗,将消费者的权益视若无睹。满嘴的仁义道德,但有多少“正人君子”正掩藏在面具下?《论语》道:“人无信,不知其可也。”但又有多少人丢掉诚信,在面具下瞒天过海?
鲁迅道:“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伤筋动骨扒皮”自然是痛苦难耐,而我,是多么盼望人们将面具取下啊!无须面具,也无须整容,做一个真实的你我,活得不要那么累,难道不好吗?
期盼与不戴面具的你相视一笑。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流畅,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作者首先解读议题,然后剖析原因、分享看法,循序渐进地展开了论述。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