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在转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引起了人类对于自身价值认知的动摇。无数科幻小说中,人类惨烈的结局似乎也明白地预示着,我们终将走进自织的茧,那个用科技铺就的“良夜”。
究其根本,焦虑的源头,是科技取代人工的过程中导致的精神的落差与自我价值的失落,我们的思想在生产力革命的冲击下摇晃。而在我看来,这种不安的摇晃,反而是科技为生活带来的全新意义。
因为“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种不安是危险的,因为在科技革命的冲击下,人类哲学的不完美暴露无遗,但也因此更充满着希望。我们在时代的催促下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我们在全新的维度中探寻生命永恒的真谛。正是科技,在让我们惊惧的同时,逼迫我们追问人类存在的根本意义,寻得新维度世界中人类的坐标。
人工智能曾模仿巴赫的风格作曲,而忠实的乐迷竟无法将其与作曲家本人的作品分辨。“机器人终于在艺术上也战胜了人类。”有人哀叹。其实不然。作曲家个人的作曲习惯可以被习得,甚至编程,但一个人的存在意义绝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我们从巴赫的音乐里,获得的绝不止于旋律带来的感动,相反,我们欣赏得更多的,是作品背后巴洛克的华丽庄严与宗教的温暖厚重,是他在教堂、宫廷、田园之间吟唱的悸动与挣扎,更是他那条孤独的音乐狂兴之路。比起品味音乐的美好,我们更多的是在用双耳阅读他生命的质感与历史的温度。个人存在的意义,不在于史学家留下的浩繁卷帙或作曲家存世的千余首作品,而在于我们每个人都独特的生活与经历,因为正是生活的平凡与琐碎,造就了生命的伟大。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重新探寻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而这一切都是有温度的,无论像滚油一样热烈还是像温水一样柔和。而科技,或多或少可以说是冰冷的,它只是一种工具,质询我们,催促我们,让我们溯回生命的源头,在人工智能的“威胁''中再思考人类的价值。
作曲家阿鲲用电脑作曲,科技便是他手中新的乐器。但他始终坚持请乐队演奏乐曲。在他看来,那些音乐中或暗涌或喷薄的情感.只有人类才能真正共鸣并演绎。音符背后人们的情感涌动,才是音乐真正的来处。
是啊.无论有多么相似,人工智能也无法取代我们心中的巴赫。它只是 阿鲲创作音乐时全新的一种乐器,是人类的工具。科技只是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可能。人类的价值因为我们的情感与独一无二的生命存续而始终存在。而这些正是我们所拥有的最高人性意义,永远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被取代。
未来,必定有更多的挑战在前方等待着人类。无需害怕。即使我们的存在会被不断质疑与否定,即使我们一直在动摇不安,但请相信,在一次次的破而后立之后,我们终将寻得人类与科技的平衡。科技不可能战胜人类,它只会不断拓展我们生命的维度,让人类在全新的世界中中更真实地认识自己。
由此观之,科技的发展又如何可能将我们溺进''良夜"!
请温和地走进那个你曾以为的“良夜”吧,因为那里有着个缤纷而全新的世界。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立意独到。文章的论述循序渐进,脉络清晰,说理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