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曾经面朝大海,我们想到的是春暖花开;立于青山,我们念起的是青山妩媚。而如今大海依然浩瀚,漂浮着的却是工业污染;天空依然宽广,朦胧着的却是层层雾霾,“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朱熹警示后人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漠的屠夫。”雨果的话验证了人们肆意妄为的后果;“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在往前走。”托尔斯泰告诉人们要学会传承,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备受关注,但若怀敬畏之心,秉传承之志,便能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本。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本,应怀敬畏之心。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对自然永远保持敬畏,是保护环境的前提,日本规定施工队在施工时挖出的树木都必须立即存放在“树木银行”,待施工完毕便将其植回原来的位置,这一小小的规定,是日本对自然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而这种“敬畏”也使日本的环境向好发展,敬畏自然,便是对生命对自己的负责“爱鼠常留饭,怜娥不点灯,“唯有畏,方能敬”。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本,应秉传承之志。
面对保护环境这一长久性问题,我们应吸取古代规章的经验并加以创新提纯。“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当今社会,我们遗忘了太多古人为我们积累出的经验,而将古人对待环境的经验吸取并去其糟粕,定能将不文明的行为逐渐消除。秦时便有这样一条规定“凡穿衣结垣出移污者,杖六十。”若将这条规定加以改动应用到现代化社会中,即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又可以减少环境的破坏,一箭双雕,岂不善哉?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本。若不心怀敬畏,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漠的屠夫。大自然从不会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正如那消失的罗布泊,那宁静的仙湖终究变成一片荒凉冷寂的沙漠。那里的一粒沙都感受不到宁静,体会到的只有无边无际的绝望,曾记否,莫高窟的沙鸣山和月牙泉?鸣沙山不再是钟灵毓秀的鸣沙知音,月牙泉也成了弃妇怨女的哀怨之泪。我们就处于工业化社会的樊笼中,渐渐忘却了“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们行走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时代里,忽略了梅子金黄杏子肥的田园之美。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自然与人类的共生之道——从不是单一的索取,而要对自然心怀敬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山峦层林尽染,城乡鸟语花香。绘好“保护环境”这一蓝图,使美景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怀敬畏之心秉传承之志,方能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本。要青山不改,愿绿水长流。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取材真实,立意独到,情感饱满。作者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开篇确定论点,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人对自然应该怀有敬畏之心,要继承和发展,寻共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