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山水

初一 议论文 976字
2022-07-22 11:38:07

宣纸如雪,不声不响落于赭色的木桌;薄云似雾,忽疾忽徐行向青黛的天际。疏星淡月倾一壶清光,砚台映出点点乳白珠玑,狼毫挥洒,溅起朵朵墨花,成就一幅远山近水的国画。

徜徉于画中,看那翰墨飘香在深深浅浅的山光水色,游览名胜,此即为乐。登山望水,爱的是自然天工的壮美,图的是悠然自得的逍遥。所以,文人醉于山水,隐士避于山水,侠者游于山水,文人观得理,隐士觅得安,侠者遇得情,世人在自然中寻求大道。昔杜甫登泰山,王维隐幽篁,李白望飞瀑,乐,乐得心潮澎湃,乐得无欲无求,乐得融身于天地因得一处山水,与此心对吟,与此情共鸣。我于山水中触及文化,于变迁中触及永恒,于天工中触及真意。

沧海桑田,一瞬千年,高山化为峡谷,深海化为平原,一切都有尽头,无物能够永久,变者,即为不变。但在无尽时光中,总有一些刹那被收为永恒,就像黄河长江见证华夏成长,就像泰山庐山见证王朝兴替,它们无法永存,但可以永恒。

李白观庐山瀑布,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奇壮丽;白居易望钱塘湖,看到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明媚风光;杜甫望泰山,看到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大巍峨。唯有细心观察,沉浸其中,才能真正看懂山水,感受不同山水的特色。

而苏轼眼中的庐山,不再是山,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元稹眼中的山水,不再为山水,而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钟情。文人墨客,在欣赏山水时,往往还能从山水之中体悟出诸多人生之真谛。我们同样应当多学、多思,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方能在游历时打通时空的隔阂,走向亘古的文化,引起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鼻祖,曾在被贬永嘉太守期间写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他纵观山水,挥笔成章,以自然之景尽情书写自己之心境: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归隐的志趣;面对清流激湍、茂林修竹,王羲之写下“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既从山水之外一观人生的悲欢,又融入其中表现出对人生的旷达。多少被贬之士官场失意,却寄情山水,缓解苦闷,超脱性灵。游山水,是古代不少诗人观照和洗涤自己心灵的途径,他们从辽阔的山水中获得了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样,在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游山水同样不应只停留于感官上的愉悦,而是成为提升美感和境界的途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时山水何样?今时山水可同?所见之山水究竟是风景还是历史?千百年来,山水伫立于时空的拐角处,默默地成为永恒,任人毁誉,从存在到消失,看日升日落,月出月潜,看生死盛衰,世事沧桑,看时间流转,空间变迁。但无论多久,本质仍在,山水仍是山水,恍若一个来自远古的沉睡灵魂,在历史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