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华夏,浩荡中华。烽火春秋,风度魏晋,盛世隋唐,无不讲述着过往五千年的悠久与厚重,而过往的中国也通过一类文艺作品穿越时空、连缀古今。是《典籍里的中国》隔千里,递遥思;是《端午奇妙游》现民风,绎民俗;也是“国潮”兴起,着国风,培自信。这些当下的文艺性强、时代感浓的古今结合的佳作浓缩着时间的厚重,也寄载着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连接着“古往”与“今来”,培养着华夏儿女的文化认同感,凝聚着中华的民族精魂。
而何谓“文化认同”?予以为,文化认同是对自己民族文化之高度认可并有着对其之向往和渴求。然而,文化认同并非单向列车,而是双向并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夏儿女的创造中孕育,也反哺华夏儿女使其食足精神之粮,立稳华夏之态。
在如今快时代的生活中,人们手中的读物被手机取代,常看的历史剧目也变为了良莠不齐的直播……因此,不少人欲破荒芜之间之囹圄,想得到自身真正渴求的食粮。就如百年前的那群青年冲破闷热的“牢房”一般热烈。但我们深知,“打铁需要自身硬”,因此,具有几年前深厚历史文化沉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在我们一度的追寻中通过现代的传媒方式展现出傲人的优势,席卷了国人的文化生活,甚至是日常的穿搭、手工创意品皆融入了它的国风元素。此外,文艺作品也用其独特的历史临摹方式展现了一幅幅古代繁荣景象,用电影化的表达方式讲述了过往的或辛酸或甘甜,让我们直观地面对历史,了解过往。
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博大,华夏儿女躬身填土栽花,亦为文化认同埋下一粒粒种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数万位“秉烛人”,用他们的引导让我们发掘这些深埋于厚土中的历史。前有樊锦诗献青春于敦煌,后有考古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反复行走在不同的寻“三星堆”的科研之路上;又有舞者于珠峰冰湖中翩然起舞,只为再现传统神话人物;还有《只此青绿》融舞美于画,掀起网络热潮。我们的参与,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灵魂,让其更贴合时代,也无形中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体验感,筑牢了文化自信。
无论是“秉烛人”,还是“摆渡人”,我们都应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更为便捷,让我们“接收者”更为容易和便利。其次,加强同同胞的文化交流也是坚定文化认同的的良径。此前,香港的《无穷之路》在港台地区引发众议,这让内地和香港网友产生产生共鸣。而这更深一层次,是我们同属于一个国家,有着共同的根脉、血浓于水,能真正找到共鸣,生发出同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感与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不仅要“知所从来”,还要“思所将往”,从而达到“方明所去”。我们应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接好一帮,续好一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上“无穷之路”,让华夏民族踏上思想的“无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