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常常看到外婆坐在老椅上,捧着这一本《唐宋三百首》,看得津津有味,那时的我并不理解,为何外婆如此痴醉于此书,于是我便问外婆这种晦涩乏味的文字有什么可看的,外婆笑了笑和我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咱们中国的古诗词啊,是一盏盏照亮生命的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也逐渐领会了外婆话中的意味——那一首首诗,就像一盏盏灯,在人生的每个时刻给我们带来抚慰与力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隐逸之祖陶渊明在千年前写下的诗句,循着熟悉的吟诗声,我仿佛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伫立田园,摇曳的菊花风姿绰约,抚平了他内心的苦闷,向前望去,南山悠然坐落在屋前,微风轻拂,飘动的草木仿佛在轻声细语:你可曾听说过桃花源的传说?瞬间,田园的恬淡闲适瞬间将我包围,陶渊明这一佳作,照亮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悠闲自得,同时也让千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官场腐败与百姓疾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书抵得上万两黄金。不过十字而已,我却从中看到了在一个纷繁的烽烟中,独守家中、垂垂老矣的母亲,一个在沙场上拼杀,却依然牵挂家中的少年和
无数双噙着眼泪,渴望着安定与和平的眼睛。噫!本该是和乐的一家,却饱受战争分离之苦,杜甫的这一句佳作,照亮了安定安史之乱下的唐朝,也让千年后的我们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与无奈。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是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名句。云雾在缭绕,遮住了延绵的秦岭,我的家何处?蓝关前风雪弥漫,连马也不肯前进一步。我仿佛看到在一片苍凉的景色中,噙着热泪而离去的人,不敢多想,“马”故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由此知矣!韩愈这一佳作,照亮了诗人的满腔幽怨与悲痛之情,也让千年后的我们看到了诗人甘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决心与勇气。
我们中国的古诗词,绝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些质朴文学表达的意思,而是其背后千年时光荡涤和积累下的无数思想和情感。
中国的古诗词,随岁月不断积淀,成就自己独特风格,盏盏灯光,汇聚成海,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永远在我们心中。
教师点评:文章以一个回忆故事作为开头,使人起初认为这是一篇叙事文,但实际上是一篇议论文,出人意料,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标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古诗词比喻为一盏灯,并将其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条理清晰。令人惊喜的是,在介绍“那盏灯”时,小作者引用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句,并且小作者对这些诗句的引用并非是生搬硬套,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清晰且有力地论证了古诗词对于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华古诗词浓厚的魅力和强大的生机活力,足以说明小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将全文的内容进一步升华,将全文的意境提升至国家前途命运的层次,前后呼应,紧扣文题,但是行文联系不紧密,有众多重复冗杂的部分,让读者有一种材料堆砌的感觉,还需要注意。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