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蓝,地绿,水美是我们所要创造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的家园, 把绿水青山留给世世代代。
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许多的王朝在这里更替。往北走385公里,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来到一片林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林场。很多年前这里是皇家的狩猎场,林中一片高山密林,郁郁葱葱。然而经过王朝历史的推移,吏治腐败和财政颓废,开围放垦,森林植被被破坏,又经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火山,这里变成一片荒漠。而今天这里又是一片大林场。
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塞罕坝。
塞罕坝拥有112万亩人工林,已经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这里的空气清新,水质清冽可鉴,在这里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可供199万人呼吸一年,每年为北京,天津地区提供1.37亿立方米的纯净水质。塞罕坝除了有浩瀚的林海,也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到了坝上,一眼望去就是广袤无垠的绿色,一片绿色的海洋,那草地中的水池清澈透亮,像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碧绿的草地上,沉淀着万物的梦。远远看去,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吃着青草,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羊群像一颗颗白色的珍珠,点缀着草原,为大地增添了色彩。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美丽。
可谁又能想到,早在60年前,这里就是一片荒漠。白居易的诗句中写道: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描写的环境正是如此。一片茫茫荒漠,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然而让这里焕然一新的是1962年时驻扎这里的几百名林场工人,用50多年的时间,历经三代人,从一片荒漠变成一片绿林,这都是他们的丰功伟绩,让塞罕坝又一次变成当年的那个模样,比以前更好。
在《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中,我们认识到一位塞罕坝林场的老奶奶,她叫陈彦娴,她也是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务林人,现在的她是一名塞罕坝林场的退休职工。
在陈奶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60年代。1964年7月,陈彦娴放弃高考,想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热血,她选择了塞罕坝。8月21日,这是她迈向塞罕坝的第一天,她乘着敞篷大卡车,向塞罕坝驶去,向理想走去。陈奶奶回忆时说道:“来到林场以为是开着拖拉机在广阔的田野里飞驰,而现实是,刚到的第一件事却是挑大粪,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而冬天更是艰苦,天上下起鹅毛般的大雪,冻伤了脸,耳朵。结了冰的裤子,走起路来都‘嘎巴嘎巴’地响。”当时的环境很是恶劣,而陈奶奶却在艰苦的环境下,把那些苦难当作一阵风吹过,看见成片的树林和成片的草地,心中更多的是自豪。今年陈彦娴奶奶已经是古稀之年了。在塞罕坝她留下了太多的岁月和青春。在节目中说道:“如果再次回到几十年前,她还是会毅然选择‘塞罕坝’。”
身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在面对未来充满疑惑时,在面对困难不知所措时。我们不妨看看老一辈的塞罕坝务林人,看一看他们的青年时代。为祖国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为家庭创美满,才是我们青年一代人所奋斗的方向,不负韶华,无怨无悔。
盛林满绿,后世则继。生态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塞罕坝看到,中国的绿水青山将越来越多,我们青年一代也要担起重任,将绿水青山继续做下去,为生态环境做贡献,让绿水青山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