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那样高。
——题记
失败不等于平庸,贫困不等于平庸,平淡一生更不等于平庸。与其埋怨时世而而自甘平庸,不如心在高处、远处,从平庸中突围,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相对于轰轰烈烈、起伏趺宕,有着亮度、宽度、深度的生活,平庸是苦恼的、寡淡的,令人沮丧而无奈的生活,谁又愿意心甘情愿去“宅”这种日子呢?
两多年前的河南人陈涉最拒绝平庸,长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然而,平庸总在折磨着许多人,甚至十分优秀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便是千里马也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怎能“拒绝”平庸?
可遗的是,心志坚定的人即使身陷泥淖,心里也能开出一朵高洁的雪莲,在生活中抹去了“平庸”二字。写下了《离骚》《九歌》的屈原被流放到郢都,遥望山河破碎,孤独地徘徊在茅屋边,但他依然没放下固守一生的理念;东晋陶渊明四度出山求仕,痛苦地徘徊于“仕”与“隐”之间,最后希望破灭,归隐田园,无奈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庸”日子,但他依然向往着一片“桃花源”;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坎坷、沮丧,甚至有过一段以“放翁”自居,借酒消愁、以赌为乐的潦倒日子,连写过《四时田园杂兴》的范成大都劝不醒他,但临终前他依然牵挂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心有雪莲就有雪莲,雪莲开在心里,眼界和胸襟就在雪域高原。
从黄州突围的苏东坡,最片突围的就是与磨难岁月结伴的人之惰性——平庸,即使独处承天寺,心里也有“积水空明”的月色。
汉代的美人王昭君是一个聪明人,未央泪,汉宫怨,她有太多的哀怨、不平、沮丧,但一旦抓住了“出塞”的就绝不会放过,因为有一朵美丽的雪莲始终开在这个来自秭归乡野的女子心里。尽管她不知道无尽的远方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但她一定知道远方的天空比咸阳更辽阔,草原的毡帐比未央宫更温暖,粗扩的草原人比冷宫的太监更有人情味,马背上的生活比冷宫里的苦熬更精彩。
拒绝平庸,无论是汉之昭君还是宋之苏轼,都能从容地走出雪莲般的灿烂,走出一个传颂千古的非平庸的传奇。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庸碌日子中觉醒的,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活得精彩,但给内心一个拒绝平庸的理由,像《滕王阁序》中所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可以做到的。
给“拒绝”一个理由吧,既是对世俗社会的要求,更是对个人内心的要求。
拒绝平庸,是外力的,更是内省的;在外力不济时,可以自己去寻找一个“拒绝”的理由——拒绝平庸,我听到了生命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