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文化要有底线

初一 议论文 883字
2021-07-02 21:04:21

在中华文化温馨全球的今天,西方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入中国,其中以圣诞节,情人节等为代表的西方节日文化受到中国青年歇斯底里般的追捧,他们有人甚至打着文化创新的旗帜,竭尽全力将中国的节日文化全盘西化。对此,我想说,文化创新应有底线。

诚然,西方节日也有其丰润的历史意义,譬如感恩节与母亲节,是以感恩自然和家人为宗旨的节日,这对中国青年感恩之心的培养是百利而无一弊的,但是,毋庸赘言,西方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与中华节日文化坚韧的内核和不朽的灵魂相比,无异于星火之于皓月。然而,大多数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反而去追捧那些所谓流光溢彩的“洋货”。

中国青年若是一味崇尚西方节日,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疑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在清明节去叩拜亡灵,不愿在中秋节回家陪伴父母,而是以一声完成任务式的问候或财物的寄送草草了事。这种行为不仅动摇了根植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也冲淡了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散发的芬芳,这就是文化创新跨越底线后酿造的恶果。

当今的文化创新应有限度,应给文化创新划上一道底线。

文化创新需要继承。正如任正非所说,“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创新时,我们绝对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如今,皮影戏、篆刻等传统手艺正在悄悄逝去。我们有介子推割肉示忠心的“愿君清明复清明”的清明节,也有屈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的端午节,更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节。那我们为什么偏要去疯狂地追求西方节日带来狂欢与刺激呢?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当代青年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潜在宝藏,铸造中华新时代文化的辉煌。

当然,文化创新的受限,并非完全是要排斥西方文化,实行文化的闭关主义。“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早就为西方文化的进入亮起了绿灯。在科技、经济与文化等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西方文化这位客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西方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鲜活的血液。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文化传承的强大推力。文化创新若无底线,则就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局面,文化就会变质变味;文化创新若坚守底线,中华文化大厦就会屹立不朽。因此,我们应该时刻铭记:

文化自信文化创新需要有底线。

教师点评:文化创新势头迅猛,但作者却选择静下心来做观察分析,对当下文化创新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做了研究和思考,并通过这篇议论文做了一番探讨。文章的论述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作者首先指出现象,又直截了当地亮明自己对此产生的观点;而后从观点出发,谈及有此观点的原因,对现象和其中的问题做了列举和剖析;进而再度深入,针对问题提出如何解决的方法建议和应当秉持的态度。在这样的模式下,文章围绕着作者的观点铺陈开来,呈现出“现象及问题——应对及解决”的结构和内容划分,直观有序,引人深入,作者对于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的态度与想法也有了清晰充分的展现。文章议题独特,针砭时弊,很有时效性和现实意义。很棒!文章的论述若能在扣题上多下功夫,即针对“底线”和“应有底线”多做探讨,将会更有利于主题的明确和突出,作者可以再做思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