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的乡思焚为青烟,是酒浸过的,许是又香又冲,星星闻了,便摇摇欲坠。”带着这样浓烈的思念,春节终于在一年末了如期而至,于是“晚云间会发出闪光的爆竹,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 家家赶做年菜,酒肉的味道浸满街巷”。一如鲁迅描绘的春节,年总是热闹喧嚣熙熙攘攘,人人都在温情中寻到了内心的归处。
然而,时代的列车疾驰时,这一传统佳节似乎发生了变化:依旧是“千门万户曈曈日”,却没有了“新桃换旧符”的欢喜;仍然陶醉于“春风送暖”,“一岁除”时却少了爆竹相伴的仪式感。屋檐下的灯笼,玻璃上的窗花,这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年味”,如今竟如烟儿般渐淡渐远。有人说:禁燃烟花,年味淡了;沉迷手机,年味变了;出境旅游,年味没了。年有其味,可年味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拯救年味”吗?
吾以为,年味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形式不同于以往,但依旧是——吾心安时便是年。新年伊始,共欢新故岁;除夕灯暖,迎送一宵中。停下紧张忙碌的脚步,踏上日思夜寐的归途,过年,不过是为了灵魂的慰藉,但求“心安”而已。毕淑敏说:"人间的温情跨越无数岁月和命运的烟霾,将记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温情一直在,心安一直在,那么,年味自然也在。
烟火不是春节的唯一娱乐,没有绚烂的夜空,我们依旧能边嬉戏边守岁,嗑嗑瓜子唠唠家常;低头抢红包不代表漠视亲情,抢到的欣喜没抢到的自嘲,就是因和大家一起才更有了味道;出境旅游不意味着疏离亲人,电话微信照样把一颗颗心联结起来。席慕容曾言:“无论欢喜或是悲伤,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走一趟。”互联网的普及非但没有淡了年味,反而让我们能以更多样的方式“走好这一趟”。视频通话为相隔两地的沟通架起桥梁,网上拜年开创过年新的花样……网络是张大网,让温情如流水蔓延开,依旧甚至更大范围地予人慰藉。传温情,便是年;吾心安,年味在。
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我们也因此有更丰富的年味内涵、更多样的选择空间。或是留恋汪曾祺笔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浪漫温暖,或是借网络为远方的亲友送去问候,年味从来不是单薄的、局限的,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下,仍然是一年劳作后安宁的心。
万里归来情几何,微笑,笑时犹道吾心安。试问年味今在否?却道,吾心安时便是年。
真是椰奶冻,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