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放烟花爆竹,荧幕前抢红包,举家出境旅游……新年再变味,一角街巷的人们自怨自艾中品了年,却淡了味;而在另一角街巷的人们乐在其中,华裳西装新古融,烟火人间别样美,年味淡了聚情香,辞旧迎新花样年。
年味,不仅是"爆竹声中一岁除"中的鼓乐喧天,也是人们如何对待熔古铸今文化的变与不变。古人拜谒磕头的礼仪习俗,在今天互联网普遍的时代,以一种全新的"网上拜年""网上过年"渗入生活,这些方式并非厚今薄古,而是时代"扬弃"后的必然现象,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美德品质,美好生活的翼望是不变的。
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沉淀的瑰宝,它的内容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而放到如今有部分内容会格格不入。古代人分散而聚,以鞭炮方式可以邻里呼应,娱乐的同时,也寓意祛邪祈福,增添喜庆气氛,放眼如今,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紧张,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促使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烟花,环保爆竹等都是人们对现代年味的理解,既能在传统上守住年味,也能在新时代上更新思维。
一成不变的年味可能会变得醇香,但也会慢慢变质。所以适当的"淡"出新意,才能让年变得"色味俱佳"。从古诗词在记录新年新气象的美好记忆到晚上散诗把美好分享到人们心尖,从古代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到举家出境旅游走出老宅的脚尖新体验,从古代客栈欢饮,商店前车水马龙到美团外卖"东坡团圆"系列套餐,"年货节"快递到家,把味道留在舌尖,将欢乐萦绕指尖,都折射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科技进步的保驾护航也让人们在这疫情间过个更加安全的团圆年。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弥新的同时,也有些内容正悄悄地消失和"变质"有些传统独特的技艺因无人传承而渐渐失传,面对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不仅要给予重视,还要担当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李子柒视频火爆海外并非将传统文化简单打包,复制放映,而是去芜存菁,既保有传统的家乡味、人情味,也赋予新时代新气息。
时代在前,年味在变。我们是炎黄子孙,不忘典籍和美德精神是人之根本。与时俱进花样过年是不拘泥古,让年味不仅有文化含量,也有科技含量,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年味"不变的情愫,像是一颗颗星宇中璀璨的明星,洒落人间各处,既点缀了自己的梦,也装饰了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