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有多远?我只知道很远很远。远到让牵挂的人无法相见,让记忆中的故土无法抵达,让梦想与希望可望不可及。
远方,拉长了思念。昨天,外公又打来了一个视频,母亲如获至宝,紧紧拿着手机,那炙热的目光一直传到千里之外已经开始落雪的故乡。外公的脸上满是深浅不一的褶子,母亲脸上也出现了细小的皱纹。两人聊得十分热切,讲了无数次的话题:中饭吃啥?天气如何?身体好吗?工作累吗?被他们反反复复的絮诉着,不厌倦,只有珍惜。如果没有“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的距离,恐怕“与君生别离”的情意也没有如此打动人心,而那“遥隔楚云端”的襄水曲,才更让人魂牵梦绕。
远方,美化了记忆。小时候对故乡最甜美的记忆是软糯糯的玉米棒和清香可口的黄瓜,而母亲每次回家总是高兴地快跳起来,她搂着我的肩说,家里的豆腐有豆香味儿,不像菜场上卖的水渣渣的,家里的水质很好,不用净水器也能直接喝,家里的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杜甫所言“月是故乡明”是游子对家乡的偏爱,这份偏爱却不是独属他一人的,至少还有我和母亲。因此,我们才会自动忽略家乡不便的交通,纷飞的灰土,偶尔出没的野兽……
太远的距离阻隔了消息,太长的时间使物是人非。“十五从军征”的少年,八十岁那年作为一个老头子归来,却发现自己“翻似烂柯人”,却又像一个鬓毛已衰的归乡过客,与人们“相见不相识”。正是因此,鸿雁传书,快马加鞭的驿者,跋山涉水的信人,在远方与眼前之间穿梭着,好织紧人心。
远方,总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天地悠悠,时间空广,到底哪里才是远方?北岛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我想世界之外的地方便是远方。趁阳光温暖,去看你想看的风景;趁正当少年,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趁时光未老……
远方藏着梦想与希望,让我们一起走吧,去更远的地方!
教师点评: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对“远方”的认识独到而又深刻:远方“拉长了思念”,“美化了记忆”。作者的这一认识,虽然没有直接解读“远方”的内涵,却别具悠远与诗意的气质,让我们不由地在脑中生成联想、产生思考,从而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理解。奇妙的是,作者这一认识的得出也经历了一个相似的过程:由观察身边之事生成了感悟,进而产生对“远方”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相仿的过程,阅读文章变成了一场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与作者的想法达成不谋而合的默契的奇妙体验,文章因此引人流连,也格外迷人。很棒!文章后三段的内容稍显单薄,较之前文来说意味少了几分。不过也不必急于补充,对于这一主题,保持文章现在这样真切而实际的探讨尤为必要。可以积累更多的事例和体会,等待下一次的有感而发时再做完善。期待作者为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