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用”处见丰盈

初一 议论文 1077字
2025-08-16 15:52:48

案头的老竹笔筒已伴我十年,竹纹里积着薄尘,却总在伏案时映出温润的光。这笔筒是祖父手制的,当年他削去竹节的毛边时,曾笑着说:“做这东西不顶饭吃,却能让人磨性子。”如今想来,这“不顶用”的笔筒里,藏着的恰是生活最本真的道理——真正的丰盈,往往生长在“无用”的土壤里。

“无用”不是空疏的荒芜,而是未被功利标尺丈量的自在。古人爱种芭蕉,“雨打芭蕉”本无实际功用,却能在淅沥雨声里养出一份诗意;文人喜养菖蒲,“一拳石上栽,清泉石上流”,既不能当菜吃,也不能换钱用,却能在案头生出水墨画的意境。这些看似“无用”的事,实则是心灵的留白。就像园林里的“虚景”,未铺砖石的空地不是浪费,而是给青苔留了生长的余地;未建亭台的角落不是闲置,而是让月光有了落脚的地方。人生亦然,若事事都求“有用”,把日子过成密密麻麻的任务清单,便难有机会听见风过林梢的声音,难有闲情看云聚云散的模样——那些被“无用”填满的缝隙,恰是灵魂呼吸的窗口。

“无用”的积累,往往在暗处滋养“有用”的生长。东晋的顾恺之善画,却常对着山水坐卧终日,人问其故,他说“迁想妙得”。这看似“浪费时间”的静观,实则是在心里勾勒山水的魂魄,后来他画《洛神赋图》,笔下的云水才既有形态又有神韵。如今的人常急着要“产出”,学画便只练技法,学诗便只记格律,却忘了“功夫在诗外”——那些读杂书的晨昏,那些看落叶的片刻,那些对着星空发呆的夜晚,看似与“技能提升”无关,实则在悄悄涵养感知力。就像老茶树的根,在地下默默延伸,不急于冒出地面,却在某一天让枝头结出更饱满的芽叶。

可如今的世界,太急着给“有用”画边界。孩子学琴,先问“考级吗”;大人读书,先问“能升职吗”;就连看一场日落,都要先拍张照发朋友圈才算“没白看”。我们把“有用”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刻度,却忘了庄子说的“无用之用”——那株长在旷野里的大树,因为不成材,才躲过了被砍伐的命运,得以沐浴阳光、承接雨露,成为鸟儿栖息的乐园。人若只盯着“有用”的事,便像把自己困在了狭窄的笼子里,永远看不到笼子外的辽阔天地。

案头的竹笔筒仍在,竹纹里的光映着窗外的云。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我们称作“无用”的事——读一本无关功利的书,养一盆不结果的花,和朋友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其实都是生活的“竹节”,看似不顶用,却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正是这些“无用”的瞬间,让我们在奔波的间隙里,得以触摸到生活的温度,让心灵在丰盈的土壤里,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形状。

别让“有用”的标尺,遮住了“无用”的风景。偶尔停下来,做些“不顶用”的事吧,就像那株旷野里的大树,在无人问津的日子里,静静生长,自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