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作文的荒诞性

初一 议论文 745字
2025-05-01 11:25:21

当我在考场上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场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那些要求我们“联系现实“彰显思牌”的命题专家,与菜市场里掂量着白菜品相的老太太并无本质区别—都在用固定模板丈量鲜活的生命。

从屈原投江到线学森归国,从苏东坡泛舟到袁隆平种稻,这些被千万考生反复咽嚼的素材,早已在阅卷流水线上异化成积分卡上的数字。某省阅卷组组长曾得意地宣称:“看见司马迁宫刑加3分,发现陶渊明菊花再和2分。”“这让我想起马戏团训练黑熊的秘诀:完成指定动作就给蜂蜜,久而久之,黑熊会主动翻眼头乞食。当议论文论为累材连连看,当思牌蜕变为名人名言消消乐,那些真正独立思考的灵魂,反而成了需要被矫正的异类。

某位作家在散文中写道:“月光照在沥青路上,就像撒了盐。”这个充满个人体验的比喻,在质检中被判定为“语言不规范”。这荒题的评判标准,恰似要求所有花朵必须开成牡丹的模样。更令人明笑皆非的是,某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通篇雄则生僻词汇,被网友戏称为“汉泽德哲学著作",却因其符合某些专家心中的“深刻“标准而获得盛赞。这种扭曲的审美,与要求百灵鸟学公鸡打鸣何异?

人工智能时代,ChatGPT能在3秒内生成辞藻华丽的议论文,其引经据典的准确度远题人类。当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在训练学生成为行走的素材库,这究竟是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败?明代八段大家归有光晚年自确:“平生文章,尽是他人牙慧。“今天的考场作文,何尝不是在用现代汉语写新八股?

我按下闹钟,看秒针划过12点。窗外的蝉蜂仍在不知疲倦地鸣叫,它们不需要学习发声技巧,也不用担心被评分标准判定为“噪音污染”。或许真正的写作,应该像蝉鸣那样,发自生命本真的震颤,而不是情心设计的得分策略。当教育把思想装进预制件的模具,我们收获的只能是规格统一的空心砖,永远建不起参差多态的精神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