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乡愁

初一 叙事 848字
2024-01-30 13:15:09

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我的心中却时常惦念着那舌尖上的乡愁。

不知是何时起,每逢假期,我便会在记忆中搜寻那个故乡的味道。

还是那座小城,一条长街,一栋栋低矮的楼房,绿油油的樟树,狭窄的巷子,永远挂着暖暖的微笑的乡人。

从小,我便在这样一个温馨的港湾里成长。记忆中,每当晨曦微露,太阳将半边脸蛋悄悄地露出地平线,天空呈现出鱼肚白的时候,早起的妇女们便会结伴去早市买菜。而此时,我的奶奶便会牵着我稚嫩的小手,去那位被我们亲切地称为“老三”的卖豆腐的老爷爷的铺子里。

“老三,豆腐来了。”奶奶笑着向老爷爷招手。老爷爷便会应声而出,用长柄的铁勺从木桶中捞出一块块晶莹剔透的豆腐。那时的我,总爱站在一旁,看着老爷爷熟练地切豆腐,听着奶奶与老爷爷之间的打趣,觉得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买好豆腐,便开始做豆腐脑。用特制的工具把豆腐榨成细丝,再把榨出的豆腐丝放进白嫩嫩的豆浆中,最后撒上葱花,放上辣油,浇上酱油,一碗美味的豆腐脑便做好了。每当此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把豆腐脑送进嘴里,嫩滑的豆腐丝和爽口的葱花一起滑进嘴里,那种美味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除了豆腐脑,奶奶还会做豆腐皮。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旁看着奶奶做豆腐皮,忽然想吃一口刚做好的豆腐皮,于是便偷偷拿了一块,用舌头舔了一下,一股腥味儿立刻充斥着我的口腔,我只好吐了出来,又赶紧用舌头不停地往牙缝里舔。那时,我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做豆腐。

于是,我开始寻找做豆腐的方法。经过千辛万苦,我终于找到了做豆腐的方法,于是便开始学做豆腐。

我先将豆浆榨成豆腐渣,再将豆腐渣放入细密的竹筛中,用一根长柄的木棒反复压榨,让豆渣的水分慢慢流出来。当豆腐渣中的水分挤干时,再把它放进木桶里,等待它慢慢凝固。等豆腐凝固后,再用刀把它切成块,便可以上锅蒸了。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将豆腐切成块,放进锅里蒸。不一会儿,豆腐的香气便从锅里溢了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豆腐送进嘴里,那味道,那感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我想,那豆腐,那豆腐皮,那豆腐脑,便是舌尖上的乡愁吧!

教师点评:寻常烟火气,美味人间情。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突出″舌尖上的乡愁″主题,以对家乡美食的介绍,诠释了舌尖上的美味"豆腐、豆腐脑、豆腐皮",让美味勾起青春往事,勾起浓浓的乡愁,余味悠长!豆腐并非什么山珍海味、名珍贵肴,却能让“我”每逢假期便会搜寻,这就是舌尖上的乡愁!主题很贴切。本文语言细致挥洒,文笔流畅自如,人物鲜活丰满,故事娓娓道来。但文章结尾重心有所偏移,讲述做豆腐的过程应该是为了达到“传递豆腐中的乡愁”这一目的,而这部分却更注重事实的记录,少了情感的传递,导致文章的整体效果也有受到影响。多多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