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外婆总是坐在木椅上认真地绣荷花。小小的我感到不解,觉得这不过是老旧的针线活,可外婆却额外认真。
那年春天我和父母回到老家,外婆又坐在木椅上绣荷花。阳光透过窗户洒下来,我开始注意外婆绣荷花的动作,究竟是什么让外婆多年如一日地热爱刺绣呢?
首先,用简单的平针,勾勒出荷花的轮廓,然后,一针一线细密的把绿线铺在荷叶上,最后细心的将线头收紧,完成修编。从他熟练地一拉一牵中,我感悟到刺绣的过程竟有如此井然的秩序与奇妙的美感。我一边惊奇的看着,一边感叹传统手艺的复杂与精致。
外婆见我看的入迷,便一边给我讲解,一边示意我拿起针线跟着她试试。春日暖阳夏,外婆极其耐心的教我如何穿针,如何防止细线被扯断,如何将踩线融入图案。“刺绣就如同做事一样,有紧有慢,有疏有密。只有统观大局,才不致失误。”外婆边纠正我绣荷花手法上的错误,别给我讲关于刺绣文化的来历与习俗。他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一个老人对刺绣的执着,严肃。我更用心的学了起来,更为留意绣荷花的细节。渐渐的,我的手指也不在“东奔西走”了。
不知过了多久,绣花针如同一只闪着银光的小精灵,身披七彩细线在雪白的绢布上悠闲的跳跃穿梭……终于,我绣出了一朵歪歪斜斜的荷花。我与外婆一起将修好的荷花用画框装裱好。外婆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欣慰的说:“真好看!”
也许这就是传承。我认为传承并不是个很大的词,也不只是背诗一类的事。他可以很小很小,比如关于阳光下的一针一线,关于一门手艺又或者是关于一朵荷花的故事。
初春、暖阳、外婆绣的荷花,让我懂得了传承。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具体,文笔优美,立意独到。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