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窗外的梧桐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它似乎是在等待着,等待着……
小时候,每到秋季,姥姥家的杏仁糕便成了我最期待的美食。姥姥将生杏仁用水泡软,去皮后与大米、糯米一起蒸熟,再加入红糖和桂花,最后将所有原料放入石臼中捣成糕。整个过程中,姥姥总是念念叨叨地叮嘱我:“要耐心,多加糖。”
有一次,我实在等不及了,跑到厨房偷看,结果看到姥姥手拿木槌,轻轻敲打着石臼中的糕点,口中念念有词。我跑过去,发现姥姥的手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红肿的包,不禁心疼地问:“姥姥,您手疼吗?”姥姥笑着回答:“为了我的小宝贝,再疼也值得。”听了这话,我心里暖暖的,连姥姥的糕点都变得更加美味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少有机会品尝到姥姥的杏仁糕。
今年,我上初中了,偶然听说学校对面开了一家卖杏仁糕的店。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跑过去买了一块,只吃了一口,便失望地吐了出来。这种杏仁糕,不仅没有姥姥的甜,也没有姥姥的香。
终于到了周末,我回到姥姥家,看到那棵杏树仍然挺拔地立在那里,树下的石桌和石臼却显得有些落寞。我走进厨房,发现石臼旁边放着一大袋生杏仁。我问姥姥:“您怎么还在用石臼做杏仁糕啊?现在都是用机器打的。”姥姥微笑着说:“机器打的杏仁糕虽然也很好吃,但我认为手打的杏仁糕才是最香的。”
我这才明白,姥姥的杏仁糕中蕴含着她对我的深深爱意,而机器打的杏仁糕,虽然也很美味,但缺少了那份真情。姥姥的杏仁糕之所以让我难以忘怀,不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是因为它代表着姥姥对我的爱。
我和姥姥一起坐在石桌旁,看着她轻轻敲打着石臼中的杏仁糕。我突然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一句话:“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我,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再次品尝到了姥姥的杏仁糕。
我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它依旧挺拔地立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而我,也会在这里等待着,等待着,品尝姥姥的杏仁糕。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