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音乐的故事

初一 叙事 831字
2023-11-17 20:20:01

民乐是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浪漫。李白《宫中行乐词》中的名句“笛奏龙吟水,萧鸣凤下空”,读来空灵高远。能将笛吹奏如龙吟出水一般,是我学民乐以来的志向。我和音乐的故事就从学竹笛开始。

“技法熟练,可惜缺乏感情。”竹笛老师听完了我的吹奏,摇了摇头。我小心翼翼地问道:“考级应该没问题吧?”老师面露愠色:“你学竹笛就是为了考级和证书?”我愣了一下,不敢对上老师审视般的目光,默默移开视线,望向曲谱。这页《春到湘江》已经多有褶皱,音符记号画而又画,曲谱折角太久,折痕太深,仿佛轻轻一拽就会“哗啦”一下撕扯掉一整块谱页,像极了我此刻的心情。

我忘了那节课自己是怎么熬到下课的。走出大门,我跨上自行车,抱怨着老师的苛刻,脚下一圈一圈的猛蹬。风也走火入魔似的,吹得我灰头土脸。我心烦意乱,恍惚间,骑着车来到了河边。水光潋滟,春满湘江,橘色的落日斜斜地洒下余晖。这蓬勃的春日收容了一个失意的我。

绿意原本应是绵绵的,此刻却给人一种野蛮生长之感。从河边远眺,先是坝坡上的灌木喷涌似的生长,枝丫冒绿,生机无限。再是浅岸上踏青的游人,三五成群,漫步休闲。最后是奔涌的河流,寒气消散,春水荡漾。三者交叠相映,构成三度景深。

我心头那股郁结的怨气忽地烟消云散,心情忽然开朗起来。

我面朝一江春水,取出竹笛,闭上眼睛。《春到湘江》的引子是自由而热烈的。整体上的强弱变化,正如湘江之水,起伏有致。气震音使每处长音不再单调,而是饱含着情意。到了行板部分,舟行江上,春风同游。音符轻快地跃动,摇橹划桨的节奏回荡其间。欢腾的快板,不加掩饰地展露盼得春来的狂喜。最妙的是湖南花鼓戏的点点韵味,好似细密的针脚,绣在乐曲的深处。民乐的浪漫尽在于此,这无疑是作曲者的小心思,也是演奏者给观众的“彩蛋”。最后,渐弱的尾声回归含蓄,韵味无穷。

一曲终了,我睁开眼睛,浑身酣畅淋漓。这一刻,我找到了吹笛的感觉,也感受到了技法与情感的交融。学竹笛意义,不在一张证书的荣誉,而在传承民乐的博大生精深,更在拥抱音乐带来的无限的遐想和瑰丽的浪漫。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突出,取材独特,文笔流畅。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