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爷爷家门前有一条河,这条朴志无华的河,养育了爷爷、奶奶那一方质朴无华的人。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这里体现的近乎完美,虽没有前者——青山,但这里却有后者——绿水!
依着这条河,我最爱的就是夏季了。在每年的夏季,天热了,鱼不像冬天窝在河中,而是一个个来到河边寻觅美食。初秋同样,而且在这个时段鱼最为肥美。根据鱼的这一特征,聪明的古人由于招架不住鱼的鲜美,从而发明了——“钓鱼”这项技能,流传至今。
如今传到了我与爷爷的手中,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记得去年暑假,河水涨到提腰上,淹到树干底下一人多高的地方,我正和爷爷在家消磨时光,爱玩的爷爷在炎炎夏日提出了那个能放松我的心情,且屡试不爽的活动——钓鱼。那次钓鱼可以说是我钓鱼的经历中最好玩的一次。
当时爷爷拿了两个竹杆子,一长一短,很明显,小的归我,大的是爷爷的,从框子里拿出布满灰尘的鱼线、鱼钩,系在竹竿上,一个地道的鱼竿就做好了。“去钓鱼了!”由于今年水很高,到堤坝的腰上。于是我和爷爷搬来各自的小板凳,坐在坝上钓鱼。
爷爷开始当起他一直梦寐以求的职业——老师。开始做起了我的钓鱼指导老师,1对1辅导,手把手教学。大概有一个小时左右,我这个天生悟性不足的人,也勉强算是入门级的小喽啰,也勉勉强强学会了:装饵、调浮漂、抛竿。
将目光转向爷爷,钓鱼的一连串的动作:装饵、调浮漂、抛竿、开钓,都麻溜的完成了。我呢?还在装饵这儿“停泄不前”。饵料是活的蚯蚓,总是乱动,还分泌粘液,可难装呢!一不小心很容易让鱼钩勾到手,我只好请“师傅”帮忙。说时迟那时快,爷爷把蚯蚓拍昏,装钩,掐断。装好饵后,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用河水洗洗手,拿起竹竿抛钩。“咚”的一声,鱼钩按原计划落入水中,浮标前几粒沉入水中,现在可以悠闲地坐在夏日的树荫下,等鱼上钩。
突然“咻”的一声,爷爷的鱼竿立了起来,鱼线绷得笔直,爷爷用力抬起鱼竿。“大鱼!”我大叫。紧接着一只银白色的鱼跃出水面,在空中乱跳,“啪”落到地面,蹦哒蹦哒、张了张鳃。我放下鱼竿,跳过去抓起了爷爷钓的鱼,放进了奶奶刚拿来的水桶里。“这下‘如鱼得水’吧!”我心里乐道。
过了一中午,我仍旧一无所获。看看爷爷收获颇丰,水桶里的鱼渐渐多了起来。我有些急了,用鱼竿在河上做着一系列高难度水上漂动作。“钓到鱼了吗?”爷爷时不时问道。在闹腾中鱼线停住了,我激动的从椅上跳起来把鱼竿猛的一拉,我立马想到一定是个大家伙,一条估计都可以抵爷爷那一桶的小喽喽。拉了半天,迟迟寻不见鱼头的踪迹。这时爷爷笑了笑说:“别拉了,肯定挂底了。”说着倒拿鱼竿在线下捅了一桶,这时鱼线动了,我心想:老爷子也有说不准的时候吧。拉起来方才知道,原来是一块湿漉漉、泥泞泞的破布。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有关钓鱼的故事——姜太公钓鱼。他还用直钩钓了“丞相”,我坐在这夏日清水河边钓的是什么呢?爷爷钓的是什么呢?也许在他那个年纪掉的是一种心境吧?应该是一种悠适、平淡、朴素和快乐的心境吧!像家门前的那条河一般。
现在我时常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一位老人与一个小孩,在一个堤坝上,在一个夏天的树荫下,在一阵阵清凉的夏风里闲适的坐着,拿着个鱼竿,说说笑笑的钓着鱼。
啊,那可真美呀!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作者可以再多注重一下对详略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