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阳光,我穿过游人如织的平江街,转入一条僻静的小巷,便见一家旧书店深藏在尽头。它的门面不大,木匾上写着“文学山房”四个大字。木匾之下,是一扇普通的玻璃门,乍一看,只能看见门内堆放着纸皮和箱子,定睛瞧,才能透过玻璃隐约看到里面的书架。听说,这家旧书店创立自光绪年间,已传承三代,如今的店主,是现年97岁高龄的著名版本学家江澄波先生。
我推门而入,仿佛没入了书籍的海洋。三面都是满满当当的书架,店内被旧书揉成了个一夫当关的“口”字形。沿着一排书脊扫去,从《了凡四训》到《达芬奇密码》,古今中外应有尽有。我一时挑花了眼,便抽出了眼前的一本,小心翻看起来。看店的是江老先生的女儿,她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正对着账本低头写着什么,见我捧了书也并未多言。
小小的旧书店里,书页的翻动声与纸笔摩擦的“沙沙”声织成一方宁静的天地,隔绝了门外的燥热。我沉浸在字里行间,在文字编织的世界中自在徜徉。有一颗心,渐渐安静了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店外的热浪突然涌入,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老先生佝偻着背,拄着手杖蹒跚而入,然后陷进了门边的竹摇椅里。我在电子杂志上看过他的照片,心下了然:这便是江澄波老先生。曾经只在手机屏幕里见过的人如今就在眼前,我心潮澎湃,但又不敢表现出来,怕冲撞了老先生,便只能装模作样地举着书,假装认真阅读的样子,实则越过书影悄悄地瞧他。没想到,休息了一会儿的老先生竟主动问起我来自哪里,我连忙回应。就这样,一老一少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听我说喜欢读书,江老先生点头赞许道:“年轻人就要多读书,读了万卷书再行万里路。读书是为启心之蒙,心中有所感,再上路,才更有体会。”
相遇一场终须别,临走之时,江老先生叫住了我,他拿起我买下的旧书,提笔在扉页写下:开卷有益。接着,他用颤巍巍的手郑重其事地盖上了私章。这可真是意外之喜,我连忙道谢。他却只笑呵呵地摆摆手,让我注意安全。
走出店门,一轮圆月嵌在黑色的天幕中,柔柔地照着大地。手上那薄薄的旧书似乎有千钧重,我双手捧着它,似乎捧住了一颗传承多代的、热忱的、执着的丹心。
我回头望向书店,江老先生依旧坐在那张摇椅上,随着店内的纸香和墨香悠悠地晃。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中分享的经历一波三折,趣味盎然。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