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许多从古时候便开始盛行的习俗。然而,在那么多的习俗中,唯一让我魂牵梦萦的,就是年夜饭桌上徐徐飘动着的缕缕年糕香。
听家中的老人说,年糕的由来,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呢!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带人修建了阖闾城,用来抵御外敌。后来,伍子胥死后,越国趁机伐吴,百姓被困城中,时间久了,囤积的粮食早已吃完他们饥饿难忍。于是人们便拆城墙挖地,无意中发现城基的砖石是用糯米制成的。于是,人们就将这种砖石做成了食物,渡过了难关。吴国百姓为了感谢伍子胥,每逢过年都要把糯米压成类似城砖造型的年糕用来祭祀伍子胥。如今年糕成了人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美味食物,并且,年糕,寓意着“年年高”,有着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的吉祥之意。因此,年糕便成了余姚人年夜饭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
我非常好奇,年糕究竟是如何制成的呢?为了解答我的疑惑,爸妈带我来到了家乡有名的年糕产地——余姚市三七市镇,让我亲眼看看年糕的制作过程。
这是一家山上的小作坊。屋子不大,一进屋便有一阵浓浓的米香扑面而来。屋内有好几台机器正在运转,将已经成型的年糕切割成规则的长方形。另一边,师傅向我们展示了纯手工年糕的制作过程。只见师傅拿出一大盆米粉告诉我们,这米粉是用粳米、糯米混合而成的,浸泡几日后,再将它们碾成细腻的米粉。接着师傅往米粉中加入水揉成米团,然后将米团平铺在蒸笼里蒸制,不一会儿,混合着米香的白色热气就弥漫在整个屋子里了。光闻着这香味,我就忍不住咽口水,恨不得立刻就有一块热气腾腾的年糕放在我的面前,任我享用。这时,师傅开始在案板上抹食用油,然后戴上手套,将蒸笼里成块的、滚烫的米团倒在案板上。
“为什么要抹油呢?”我很疑惑。
“这样可以防止米团粘住案板。”师傅一边解释,一边使劲地在案板上揉搓着米团。
那柔软的米团在师傅的手里翻过来,倒过去,揉、搓、捏、压……此时的师傅化身为一位魔法师,米团在师傅那有魔力的手中变幻着各种姿态:它一会儿被揉成圆球状,一会儿又被搓成长条状,一会儿又被压成了薄薄的片状……渐渐地,它变得越来越光滑,越来越有韧性。见米团揉得差不多了,师傅熟练地将它搓成长条,然后又迅速地将它截成长短一致的方块。待冷却后,年糕也就做成了。我看师傅这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不禁暗暗赞叹着师傅的高超手艺。
看着年糕雪白粉嫩的外形,闻着它能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我真的好想吃一块啊!师傅见我嘴馋的模样,便将一块刚刚蒸熟的年糕递给了我。那年糕闻着香气如蝶,满屋蹁跹。将年糕放入口中,嘴唇感知着它的温热,随后牙齿便扑入了它软糯的怀抱中。舌头享受着它嫩滑的口感,淀粉向味蕾传送着丝丝的甜意。就这样,我一口口细细地咀嚼着,在舌尖上香甜软糯在感受到了这传统美食的淳朴滋味和家乡民俗中所蕴含的万千风情。
我看着年糕师傅,不禁问道:“师傅,那么每天做这么多年糕,一定很累吧?”
对方爽朗地笑了:“当然累了!但是这样才能让人们吃到更美味的年糕嘛!”
又是一年新春到。在年夜饭桌上,我又闻到了那缕缕年糕香。我想,这年糕,食材简单,模样朴素,不正如那个年糕师傅和千千万万个家乡人一样吗?他们虽然平凡而普通,但是他们和年糕一样,用自己的勤劳与乐观,炼出了生活中的缕缕香甜。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文中分享的经历一波三折,趣味盎然。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