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村里的黄叔叔到家中来串门,和父亲坐在炕上聊天。九点多的时候,黄叔叔起身告辞,父亲特意拉起我的手一起去送黄叔叔,送到屋门外时,黄叔叔让我们不要再送了,可父亲却领着我坚持把黄叔叔送到了院门外。我见黄叔叔走远了,准备抬手关门,父亲却把我的手挡住了。一直等到看不见黄叔叔的背影了,父亲才轻轻地把院门关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回到屋里,父亲对我说“人虽然走远了,但如果我们立刻关门的话他会听到,会误认为我们怪他待的太久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等客人走的足够远了,再轻轻地把门关上。”
父亲的这番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懂得了送客的细节。多年以后,我读到了一则有关于王国维先生送客的史料,不禁再一次想起了父亲的那番话。
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填了一首词,想请自己的老师王国维先生帮着看一看,便在一天晚上来到了王国维家。王国维看完之后便帮他修改,一改改了两个多小时,九点多的时候,姜亮夫告辞,王国维让家里人点着灯笼,跟他一起送姜亮夫,不是只送出家门,而是一直送到了清华大礼堂后面的流水桥,他对姜亮夫说:“你的眼睛太坏,过了桥,路便好走了。”
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招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花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左家王志秋曾在《怀念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得到地上的灯光。”
送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擦亮,才能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