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有标点,应该是什么呢?
秋雨,沾衣欲湿,秋风,吹面微凉。校园门口,填满了接孩子放学的“花伞”。他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张望复张望。“妈妈!”我一路小跑,至她跟前,接过她递给我的那把小伞,却并未打开。她疑惑地眉头一蹙,我调皮地神秘一笑:“妈妈,今天我要和你共用一把伞。”随即,我夺过她手中的伞:“这次,换我来给您打伞!”她一怔,而后无奈地说,还好雨小伞大,就依了我吧。她说,挨近一些,免得俩人都淋湿了。我向她靠了靠,她伸手揽了揽我的肩。这把圆圆的伞,好像开成了一个晴朗的春天;这把圆圆的伞,又好像一个雨中圆圆的句号,也如我们的爱,圆润而饱满。
屋外,蝉声与酷暑热闹地战斗着;屋内,我和妈妈无声地对抗着。她爆发了:“既然当初你选择了学钢琴,我就决不允许你放弃!”“不,这
不是我的选择,那只是你的选择!”她被我的话呛得满脸通红,又犟不过我,只能愤怒地翕动着鼻翼,然后,无奈地退出我的房间。坐在琴前,我想,其实对于弹钢琴,我并没有那么讨厌,只是是叛逆的青春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发泄口。但或许,妈妈才更知晓青春“真实”的模样。果然,不久以后她端来一杯水:“喝点水,刚才是妈妈不对……”倏而,一阵愧疚淌过我全身,我接过那杯水,转身坐到琴旁,打开琴盖,让指尖的音符缓缓流淌,流淌成一串省略号,那省略号里是一份理解与包容。
春天的绿,那么润,那么嫩,那么亮,那绿淌进我家,停在餐桌上,化了一盘野菜碧绿的芬芳。每年立春,妈妈总会买一些野菜,蒜蓉清炒,美其名曰“春盘”。而我,对那略带苦涩的口感,说不上讨厌,也并不喜欢,可细细咀嚼,那里有家的温暖。“妈妈,下个节日您做什么菜呀?”我明明知道答案,却忍不住再向妈妈确认。她不回答,把野菜轻轻夹出青花瓷盘,放进我的小瓷碗,笑意漾在她的脸上。妈妈总说,生活要充满“仪式感”。于是,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相继出场。我还发现,妈妈的“仪式感”总与舌尖的味道息息相关。这味道,就像一个永不停止的逗号,载着爱幸福,四季轮转。如果爱没有标点,那人间将会失去多少旖旎的滴滴点点呢?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情感细腻。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