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雨急骤、短促,从不拖泥带水,让人喜欢。在故乡,很难见到一连几天阴雨绵绵或只下毛毛细雨。故乡的雨要么不下,要下就下得干脆利落,让人觉得痛快。
战乡是有一段雨季的,叫做梅雨。
在乡村,这个季节里不论走到哪儿都可以闻到极浓郁的像带着甜味的香气,这便是枪子花。这种香的确浓郁,但却又让人感到清新,闻多了也不会使人厌烦,反而觉得神清气爽。在步村里,每过两三户必有一户种有栀子树,那不是矮小的灌木,而是一株繁茂的树。几朵白玉似的花盛开在一树的碧绿里,可能是花朵太大了,在雨中总有一种快要坠下的感觉。它的花瓣也是极厚重的,甚至是肥大的,雨珠附着在这样的白壁上,也可谓“一枝白艳露凝香”了。再经受几天雨的滋润,就渐渐由白少绿多变得白多绿少了。紧紧挤在一起,就像一束花球。
城里人也极喜欢,但城里的栀子花大多都是从乡村买回来的。卖栀子花的都是女子,年轻的,年老的,不知是花将人衬得美艳了,还是人将花衬得娇嫩了。一满篮栀子总是一下子就卖完了,这花是畅销的。城里人买一把花回家,插在瓶里或散在盆里,有水就行,便可养两三天甚至半个月,家里总是香气氤氲。
等栀子花退市了,梅雨也就过了,故乡便进入了伏早。此期间是少雨的。人们这时正愉快地享受刚刚开始的暑假,晴朗的天气增加了人们游玩的乐趣。但农民们却犯了愁,正值水稻疯长之际,怎能少雨呢?故乡的雨像听懂了人们的诉求似的,宽容地唤来台风一起帮忙。突然在某一时刻,下起了倾盆大雨,让人们猝不及防。雨倾泻倒在稻田里,干渴的水稻疯狂地吮吸甘露。风往往伴随着雨猛刮起来,水稻左摇摇,右晃晃,根却扎得更深了。雨仿佛知人性,看到水够了,便一声令下喝住了降水。也是顷刻之间,雨过天晴了。下雨的时间是很短的,丝毫不影响在外游玩人们的兴致。
在滋润水稻的同时,雨也成全了莲蓬。“雨过横塘水满陂”,一池的荷叶、荷花之中藏匿着若干个小莲蓬。别看它现在小,等它经过几场暴雨后,它的兄弟姐妹多了起来,身躯也丰满了起来。莲蓬的颜色青翠欲滴,面颊有碗那么大,像用圆规画出来的似的,圆得令人诧异。莲蓬表里如一,金玉其表,同样也金玉其里。剥开一个尝尝,如果是嫩的,便十分香甜,汁液和莲子心都是清凉的,消渴解暑还透着清香;如果是老的,就会微微苦涩,口感略有一些柴,但莲子心更加清凉,清香也更重了,除热清火。莲蓬不论怎样都是美味的,这味道是夏季雨的味道。
我曾去过大理,那里总是在下雨,而且不绝,婉转缠绵,令人气闷,令人厌烦。就更加觉得故乡的雨好,虽然降水量不及大理,但它该下时就下,下得淋漓,像极了故乡人的豪爽性子。他们该工作时就一丝不苟的做,该休息时就纯粹的娱乐,不愿将两者兼而有之,混为一谈。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只有故乡的雨好像始终是一个急性子,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却播下一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