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是川渝中秋节的特色食品,重庆小吃千千万,各种糍粑占一半,要说重庆历史最悠久的小吃,糍粑必然能有一席之地。
伍子胥曾用糯米做成城墙的基石,以储备下备荒粮。后来人们就用这“糯米砖”祭奠伍子胥。
所以,每逢中秋,在川渝地带都要打糍粑,这打糍粑看似质朴,但也十分有讲究,追求的正是“快,准,稳,狠”这四个字。快,这是一定的,糯米黏性强,这么做是免得棍子和糯米粘在一起。准,这是必须的,两根棍子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稳,这是当然的,人要是没打稳,一个不小心,打糍粑的石臼便翻了。狠,这是必不可少的,糍粑的精华在于它的均匀,瓷实,只有千锤万凿才能达到。
去年中秋我看父亲和外公打糍粑。先将糯米煮软,在放入石臼中,最后用木锤敲打。父亲和外公围着石臼用力的快速的打下去,又十分迅速的收回来,这个动作至少要重复几百次。随着敲打的次数增多,糍粑也渐渐成型了。从一粒一粒的小糯米到一块儿白白胖胖的“大面饼”,不必说糍粑那迷人的容颜,也不必说那朴实的身姿,单说它那诱人的香气就让我念念不忘,那香味儿,不说飘香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无不浸在这醇香之中,那是一股淡淡的,优雅的醇香。过了许久,这糍粑也算基本完工,父亲和外公累的气喘吁吁,外公的小褂子都湿透了,父亲更是累得的瘫坐在地上喘着大气,他们的额上扶着几滴晶莹的汗珠,这玲珑又剔透。到此,糍粑便算打成了。
我总会趁大人不注意,到石臼边偷扯一小块糍粑塞到嘴里,色香俱佳,软糯纯甜,入口凉爽,恍然觉得:这糍粑不愧是川渝人质朴与坚定的代言人。
自古以来,川渝人都是质朴的,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而这质朴正源于打糍粑。
每一道传统美食的背后都承载了一段往事,它们作为旁观者记录了悲欢离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