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国家科研一等奖的是李忠平教授!”看,那个站在台上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李忠平。三十岁获国家基金,三十二岁赴港留学,三十五岁获副教授,四十岁成为博士生导师。他的一生可谓是一帆风顺。但这些数不清的光荣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刻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四十二年前的吕梁大山里,在一个贫困的五口之家中,降生了一个男孩。父母希望他平安地长大,长大后忠于正在复兴的祖国,所以给他取名为李忠平。他生来敦实,眼睛仿佛是那刻刀划出来的一般细小,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两侧是一对厚实的耳朵。虽然小时候的他长得很板正,但他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小子”。小时候,他和哥哥一起玩耍时总喜欢偷偷给哥哥使绊子,看着哥哥摔倒,在一旁幸灾乐祸。父亲让他去山间干活时,时不时还耍耍小聪明,偷偷懒。
然而,快乐的童年生活对于大山中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无法企及的梦想。父亲十一岁时,为节省家里的支出,父亲和伯父不得不跟着我的爷爷一起到大山中的森林中干活,以补贴家用。在每天五点的晨露中出发,背上背着一天的干粮,带好干活用的工具,他们就从家出发了。踏过一道道狭窄的土路,翻过一座座黄土累积成的大山,经过一间间由窑洞组成的土房子,走过一条条被黄沙堵塞的小溪,最终来到森林深处的工地。父亲和伯父用瘦小的身躯扛着本不属于他们这个年纪所应承受的负担。渴了,饮一口热水;饿了,啃一口干馒头;累了,以大地为铺,感受黄土高原森林里的照热。穿着的衣服早已认不出其本来的颜色,在汗水中一次次被淋湿。正是在经历了童年的艰难生活后,父亲逐渐认识到知识和头脑的重要性,心中对学习的渴望与日俱增。
起初,由于入学年龄较大,本就并不聪慧,刚一入学已与别的学生有了不小的差距。而伯父已经入学一年,伯父每天回家后给父亲补习之前的功课,而父亲则帮伯父分他家中的农活,两兄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在他们每日里共同学习,每夜里共同奋战的努力之下,父亲很快抹平了之前的差距,而伯父已经是名列前茅的三好学生。
而命运似乎又跟父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在一天上学的途中,父亲不慎从一座上滑落,左脚严重扭伤。在乡村医院中检查过后,父亲执意要返回学校,而脚下剧烈的疼痛让父亲走的格外艰难,但父亲坚定的求学意志从未动摇过,一步步坚定地向学校走去。然而这次意外让爷爷不得不借来摩托车每日送父亲上学,同时也耗尽了家中不多的存款。没有钱买灯,那就拿煤油灯,忽明忽暗的灯光下是父亲奋笔疾书的身影;没有写字笔,那就拿断铅笔芯,作业本前是父亲刻苦钻研的脸庞;没有新课本,那就拿别人不要的旧书,泛黄的书页上是父亲工整认真的笔记。纵使有任何困难在前方拦路,父亲总以自己用不完的精力和热情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尽全力的人,父亲以自己的毅力和坚持,一步步向外探索,向前进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考入大学,成为整个山区唯一的一名大学高才生。自此“山区大学生”成为父亲一家最自豪的称呼。
父亲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他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来自吕梁山区的故事,鼓励家乡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实现梦想。这大概就是命运对平凡却拼命的人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