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土地是严厉的父亲

初一 叙事 1067字
2023-06-17 13:10:45

城市里,没有真正的土地。

水泥的路面,是给汽车跑的;浅浅的草坪,是给高楼大厦里的人休息眼睛用的。城市里应该是“黄土不露天”,大地背负着太多的重荷,人们讨厌土,讨厌那会使手变脏的土。

真正意义上的土地,那厚重坚实、给人力量、给人希望的土地,在乡村。乡村大地的泥土才代表着游子梦中的家乡,才是永远不变的归宿。

第一次感受到土地的不同是在踏上密云区东渠乡的土地的那一刹那。那土地不是硬邦邦的,像是富有隐隐的弹性;也不是冷冰冰的,仿佛正在呼吸,并且让人感觉有一种温暖从脚下上升,那感觉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离开城市了,走出了冰冷坚硬的水泥森林了。我突然想躺下来,想躺在泥土母亲的怀里,看四周的山,看面对黄土的高天,看高天上飞过的鸟儿。

我们是来这里进行社会实践的,但我一直认为是让我们来亲近真正的土地的。第一天我们去爬山,没有路的小山包,自己找路翻过山去。这使我们不得不用手和脚去拥抱土地,并且和山上的各种灌木做斗争,带上了一身的碎叶与土渣。

在与乡里人交往的日子里,常听农村人管种地叫“土里刨食”。我想起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食从土中来,才明白他们特别爱惜土地的原因。不仅大块的麦田需要看护,就连小院的方寸之地也不浪费,种上菜,随吃随摘;再不就是种上一丛花,花开了,开出小院关不住的美景来。没有土地就没有花、没有新鲜的蔬菜、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心里就不踏实,就像大门少了门闩。虽然做生意、开店铺的越来越多,但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听出,几天不摆弄摆弄土地,还是过不去。我很想试试这种感觉。

于是拿起铁锨、锄头,开始学着修理土地。面前是一块平地,要把它整成垄畦相间的形状,低处要一样低,高处要一样高,垄要笔直,畦要平整。本来以为柔软易塑的土地却很难对付,让它赚去了无数的汗珠。原来,土地不仅是亲切的母亲,还是严格的父亲,汗水是送给父亲的最好礼物。第一天干完活后只剩下疲倦的身子,而几天下来,有了成果,竟也收获了不少快乐。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隔壁的大妈整天泡在院子里种菜,为什么麦田中的守望者那么不知疲倦地干活,还愉快地唱着山歌……

土地是沉默的,正如我们的父亲。土地真的希望儿女们世世代代在山里耕耘吗?我问大地,却没有得到答案。但我能感觉到,当村里唯一的中学里回荡起少年们的读书声时,脚下的土地仿佛发散出更强烈的清香气息……

离开了土地,离开了麦田,离开了乡村学校,我又回到了城市里我熟悉的小天地,依旧在水泥的街上奔走于学校与家之间,依旧找不到真正的土地。但我始终会记得我所了解的土地,我所看到的农村,我所交往的像土地一样淳朴的农村人,还有那像土地一样宽广的精彩的大天地。

教师点评:未亲身接触之前,“我”对土地虽然有一些认识,但因为是远观而有如“纸上谈兵”不够真实,直到亲自走向那土地,在经历过程中,在不断的接触中,在用心感受中,逐渐了解到土地的特质——严厉、沉默、淳朴、厚重,才恍然大悟到“原来,土地是严厉的父亲”,由此,土地恍若有了立体的形象。文章没有高谈阔论,也无耸人听闻之词,所有的感受都是基于“我”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是对滋养顽强而蓬勃的生命的土地的由衷礼赞,情真意切,字字珠玑,读来有一种朴实、深沉之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章也有了“土地”一般的气质。读了文章,相信读者也有所收获,比如面对 “土地”“爱”“生命”等重大题材,该如何入手去写呢?作者给出了示范:不妨以探索的姿态去观察,去倾听,去亲身接触,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从内心最细腻、真实的感受入手,娓娓道来,那些所谓“重大题材”,就能在笔下变得具体而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