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光顾街边那家不太显眼的煎饼摊,不仅仅是因为那里的煎饼好吃,还因为那位煎饼阿姨脸上总挂着热情的笑容。
一到中午,阿姨的煎饼摊就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她一边忙活一边热情地回应着心急的客人们:“马上、马上啊……”
阿姨不仅做煎饼,还做灌饼和手抓饼,不论是哪种饼,都可以选择加烤肠或者是火腿肠。煎饼旁边上的一个盒子里放着一根根烤好的烤肠,旁边还有一小箱火腿肠。人们都喜欢加烤肠,因为比较省时间,而火腿肠还得剥皮。不一会儿,烤肠盒就空了。但只要有人来买煎饼,阿姨依旧会问:“要烤肠还是火腿肠呀?”“随便。”阿姨习惯性地把手往烤肠盒里一伸,这才发现烤肠已用完,便笑着说:“‘随便’就好说了。那就火腿肠吧!”说完,她麻利地剥开一根火腿肠放到了煎饼上。
眼见着阿姨摊完煎饼后,把一张手抓饼和一张灌饼同时放到了煎饼盘上,一个女孩着急地说:“阿姨,我先要煎饼的,为什么你先给这个大哥做煎饼呀?”“哎呀,瞧我!”阿姨跟女孩商量着,“我都听到他的肚子在叫唤啦,就想着赶紧给他做!姑娘,你急不急?你要是急,我还是给你先做!”“没事儿,说明白了就行!”女孩爽朗地一笑,那位大哥忙连声道谢。见状,阿姨笑着跟女孩聊起了天,手里却不停地忙活着:“哎呀你瞧我这炉子做的,这头做手抓饼,那头正好余出一小块地方,你要是不嫌这地儿小,我就在这儿给你摊煎饼——嘿嘿,嫌小吧?所以嘛,这点儿地,只能先凑合做一张灌饼,等会儿再给你做一张大煎饼!”那女孩听完,抿嘴一乐,排队的其他顾客也都笑了。女孩的煎饼做好了,阿姨把饼递给她,不忘用方言问一句:“你说阿姨我咋恁聪明哩?”这句话又逗得大家伙儿直乐。
“你喜欢微辣,不要加生菜,对吧?”终于轮到我了,我是这里的熟客,阿姨对我的喜好很了解,我笑着点点头。此时排队的顾客已经不多了,阿姨跟我聊起了天:“我刚搬来时,,来吃煎饼的人特别多,可过了一段时间,人越来越少。我一打听,有人说:‘你那煎饼口味太单一了,只有一种酱。’打那以后,我不断地创新口味,你瞧现在我备的这些小料:花生碎、炒芝麻、小咸菜、黄瓜片……‘众口难调调众口’嘛!不仅如此,你看,我现在摊煎饼速度多快,这都是练出来的!更关键的是,我的煎饼真材实料又卫生!我每天4点起床,碎小米、磨黄豆……”
原来摊煎饼这么辛苦呀!我怀着敬佩之情,认真地打量的煎饼阿姨:偏胖的身材,套着一件宽大的围裙,动作麻利,满含笑意的黝黑的脸庞,喜气、热情……阳光越来越炽热,她却忙得都来不及支开遮阳伞……
教师点评:这篇写人文章有一个尤为显著,也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特征,那就是语言描写非常丰富。在作者生动而得当的还原下,人物的话语随着人物的举止动作、日常行为、生活琐碎、人际交往而悉数展现——煎饼阿姨热情的话语,便随着她支摊做饼、经营摊位,满足着来买煎饼的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又熟络地招呼新、老朋友的过程而得到展现。在此过程中,场景的搭建,氛围的营造,以及人物的形象、行事风格与生活状态的描述,都在自然而然间得以实现。同样,在作者广泛撷取亦有所甄别的筛选下,人物的话语不仅“数量”适中,而且“质量”上乘——没有“事无巨细”地让文章过于口语化和流水账,而是“‘言’尽其用”地塑造着人物的性格、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煎饼阿姨热情开朗、朴实大方、勤劳能干、认真踏实的个性和特征也细致充分、清晰有力地传达给了读者。可以说,作者用这篇写人文章,向我们做了“如何用语言来塑造人物”的极佳示范。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