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骨才有形,此乃本也;有心才有行,此乃道也。 ——题记
鸢飞晴空,渐迷人眼。窗外风筝飘逸纷飞,飞进了我的记忆之湖,吹皱了一汪碧水。刹那间,满园光景皆着明亮之色彩。我望向房间一隅,那风筝静静地挺立,纵使岁月将它斑驳,它却依旧傲骨铮铮,一如我的记忆。
爷爷是乡里有名的风筝师傅,一双粗糙的大手却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巧的风筝。我总缠着他看他做风筝,那作坊里的生活成了我最鲜活的童年回忆。
劈竹为丝,编丝为骨。
只见他手握小刀,指腹下压,用力,毛竹一分两半,调整手势,削竹磨形,一根根竹丝飘然坠地,蜷缩着,挤挨着,如同理发店里的发丝。点燃烛火,他将一根根竹片放在烛火上烤、蒸。削磨干净的竹片弯出优美的弧度,流利的曲线。
爷爷的手如同一把准确的尺子,时间也恰到好处。“有骨才有形,此乃本也。”爷爷笑着,边说边将竹片组合。细丝缠绕,一个纸鸢的骨架也就完成了。
糊纸为翼,描染赋灵气。
爷爷掏出颜料,为纸鸢穿上华裳——藤黄、月白,绿松石……颜料交织融合,为风筝增添色彩。最后,翰墨流淌,写下“有骨才有形,有心才有行。”完成的风筝被搁在架上,灵动得仿佛下一秒就要飞走。
风筝有骨,人有本心。
爷爷总是拍拍我爽朗的说:“做人和做风筝一样,有骨才有形!风筝不能失骨,人不能失本心。”做好的风筝飞上天空,翱翔在我童年的蓝天中。只愿飘转,思绪收回。看着仍旧鲜妍的风筝,我的心被这色彩照亮,心中的牢笼一解而开,回到桌前,打开课本……
窗外风筝纷飞,在空中恣意舞动,划破了寂静的长空。温暖的春光照亮了我的书桌,照亮了前方的康庄大道。恍然大悟,风筝有骨才有形,此乃本也;人有心才有行,此乃道也。爷爷的话犹在耳边,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纸鸢飞舞,它自我遥远的记忆飞舞而来,带着爷爷的期盼,飞向我明丽的未来。
教师点评:作者文采斐然:简单几笔,寥寥几句,风筝从无到有的制作过程,从不起眼的毛竹到飞上天的工艺品的“变身”过程,从一丝一缕到有骨有形的被赋予生命力与文化内涵的过程,便有条有理、次序分明、精练生动、一气呵成般地悉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构思用心:风筝在爷爷的一双巧手下被做成,而宝贵的人生启示也随着风筝的制作以一种更为直观、形象、明了、易懂的方式被“我”领悟,被作者传达出来。作者独具匠心:无论是制作风筝的零件、材料,还是风筝制作的工序、流程,都在作者潜心体味、用心思考中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意味与意蕴,文章因而变得可读、耐读,值得品味、咂摸。结尾处围绕“风筝有骨才有形……人有心才有行”的感触、思考可以再做补充,从而加深文章的意味。总体来说很不错,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