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一刻,我看到了命运的坎坷和高尚。
“怀江上之清风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那一刻,黄州赤壁,你看到了人生的豁达。清风徐徐吹来,水面静谧的像一个熟睡的孩子,一盈白月在远处的山边若隐若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那歌声实在太美,那歌声也着实凄凉,而你,心中亦是这般沉静。“乌台诗案”的阴霾已渐渐散去,那些小人的讽刺、背叛,于你,已经不再重要。“左牵黄,右擎苍”的激情仍在,“转朱阁,低绮户”的思念仍在,只是这江上的清风与明月带给你几分豁然?几分成熟?几分睿智?那一刻的你,苏轼,是否真的“遗世而独立”呢?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悟也。”那一刻,贵州龙场,你悟出了心学的真谛。很多人不了解你,在这样的蛮荒之地,是怎样的修行让自己得到了升华?“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矢之。”还记得祖父为你改名王守仁吗?还记得十七岁那年“格竹”的疯狂吗?你静静的躺在那个象征着死亡与新生的“石棺”中,脑海中满是朱熹与陆九渊的争论与辩驳。那一刻,三四十岁的你,王阳明,逃过了刘瑾的追杀,听取了父亲的劝诫,孤身至此,你的人生开始绽放别样的光彩。那一刻,会稽山中的花朵,是否依然“寂”于安然呢?
那一刻,你的手微微颤抖,在去峰山的茅屋中写下“难得糊涂”。五十九岁的你早已看遍了人世的沧桑,体味了人生的无常。当潍县水灾,你开仓赈灾时,难道是糊涂吗?当你写下“阑杆苜蓿尝来少,琬淡诗篇捧去新”时,难道是糊涂吗?当你写下自嘲为“六分半”书时,难道是糊涂吗?不!那是“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那是“任午东西南北风的坚忍”的坚忍,那是“咬定肯山不放松”的意志!也许,胤禧正是欣赏你的这份洒脱才屡次伸出援助之手;也许,后人正是欣赏你的这份不屈才留下对你的佳话,那一刻,郑板桥,你孕育出了最美的精神力量,你就是那“四时不谢之兰”,就是那“百节长青之竹”就是那“万古不败之石”,就是那“千秋不变之人”!
那一刻,千古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