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长流,精神永存

初一 叙事 769字
2023-03-11 18:35:36

去年五一假期,我随父母来到了河南林州的红旗渠风景区,参观了红旗纪念馆。

一进馆中,我首先看到了关于红旗渠的介绍,大致了解了这项大工程的历史背景。在20世纪60年代,有10万名开山者,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是千里,只为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我被这样的史实深深震撼。10万人,那是一个什么概念?10年,那又是一个什么概念?而且,还是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贫苦的年代。那么多人在没有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开凿出蜿蜒千里的水渠,听着都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是如何在那艰苦的环境下修建水渠的?又是何等伟大的精神让他们拼命拼了10年?

我带着大大小小的疑问,继续朝里走着。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旧时的民谣,刻画出林州历史上缺水的悲惨情形。水源枯竭,长期干旱,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林州人民日夜都盼着水。新中国成立后,一群不甘屈服的林州人站出来了,他们立誓要在令人绝望的大山上开凿出流淌希望的长渠。

我看着墙壁上挂着的一张张黑白照片,嘴巴不禁张成了O形。这一群人就好似不要命一样,为了凿渠,有的住在山崖下,有的挖窑洞、搭席棚。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红旗渠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穿过,不时有石块儿滚落的危险。开渠人攀在崖上,腰上只系着一根粗绳,稍有不慎,就会从崖上跌落,坠入万丈深渊。人们想方设法,艰难地运送石块儿—运送的不只是石块儿,更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现林州市)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周恩来总理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旗渠的评价,体现出了它的重要地位与它所承载的英雄精神。令我感慨不已的还有在这场历经10年的大工程中牺牲的烈士,他们中最小的年仅17岁。

红旗渠建设者的坚强意志、奋斗精神与丰功伟绩,与日月同牌,永垂不朽。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思路流畅,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立意深刻,情感饱满。作者依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对景物做了介绍,营造了空间感,让文章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景物及其特征。文章移步换景,描写全面,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对景物形成了解。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重点突出。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的描写惟妙惟肖,非常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