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物中有着色香味,也有一段段人间烟火。
小时候妈妈常常带我回黄陂老家,那儿的美食很多,我最爱的是欢喜团子。
除了吃,我也爱看外婆做。外婆会用两种不同的手法做欢喜团子:一种是蒸、一种是炸。通常,外婆先用蒸的手法做欢喜团子:首先是“和肉”步骤,外婆先把糯米和面粉裹在一起,双手揉搓着碗中的糯米粉;然后她娴熟地把肉和糯米粉混合,撒上糖霜;紧接着,外婆从一大团肉泥中,轻轻揪出不大不小的一坨,将它捧在手掌上,另一只手迅速搓揉开来,不一会儿,一个圆润的小丸子就出现了。
外婆转头看向我,示意让我也来动手试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轻轻揪下一坨,揉搓开来,很快也做好了一个丸子,就这样,我一连做了十几个,它们大小不一——有的稍微大些,有的又小了一点,但毕竟是自己做的,我怎么看都觉得可爱。
外婆拿出一个蒸屉,将他们逐一摆好,就可以上锅蒸了。小丸子像冬日里的雪人,十分惹人喜爱。
蒸完欢喜团子,外婆又紧接着炸另外的一锅欢喜团子。这是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做法。外婆将事先备好的白芝麻放置于小碟中。用筷子夹起丸子,粘上一层油,再将丸子放进芝麻碟中滚一遍,以保证整颗丸子都沾有芝麻;然后外婆将油倒入锅中,带油沸腾开来,就将一个个小丸子轻轻下锅;当丸子变成金灿灿的、外实内空的时候,外婆用漏勺将他们轻轻捞起。我站在外婆身旁,偷偷用手拿上一两个。外婆怜爱地看向我,轻声说:“团子烫,你用筷子夹。”
我夹起丸子尝了一口,嘴中瞬间糖汁四溢,甜甜的味道在嘴中蔓延,直入心扉。这时,蒸的欢喜团子也出锅了——我咬上一口,糯米夹着肉泥,油而不腻,糖汁顺着舌尖滑入喉咙,十分美味。
欢喜团子的口味也许不如热干面醇厚,不如糊米酒甘甜,不如武昌鱼鲜香,但它有着民风淳朴,家常里短的温情。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觉得,所谓人间烟火,不过一碗食事。至深人境,方得生活真谛。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情感饱满。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