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扁担”

初一 叙事 1952字
2023-01-28 12:52:57

在我家的杂物间里,有一根平平无奇的扁担。放在家里,着实没啥大用,在岁月的流逝中本该布满了灰尘,可它在这杂物间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扎眼得很。那是因为爸爸每天都给它做清洁,好好保管着它,说它是爸爸的金宝贝也亳不为过。爸爸常说,这跟扁担比他年纪还大呢,当年他就是靠这“老朋友”挑起了肩上的担子,它承载着他不可磨灭的回忆。

我很小的时候,一家人都在农村生活。从我记事起,爸爸就用这根扁担挑起过很多东西:秧苗、稻谷、米…秋天,是个收获的喜悦节,也是农民劳累的日子,每年的秋天,都是爸爸的“受难日”。由于家里的兄弟们都外出务工,作为唯一劳动力的爸爸只好肩负重任,承担起帮爷爷奶奶收割稻子并且搬运稻子的工作。先不说自家种的那几亩地的工作量,爷爷奶奶种的稻谷就够爸爸操劳的。

稻谷割得很快,经过了几天曝晒,家家户户都开始担稻谷回家了。那天,爸爸起了个大早,吃了早饭,操起家里那根扁担就开始了搬运稻谷的工作。我和妈妈使劲把收起来的稻谷扎成严严实实的一捆,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的,等爸爸挑着扁担再回来搬运。来回跑了几趟的爸爸早已满头大汗,甚至热得脱掉了上衣。当父亲把扁担上的铁钩挂好稻草,在我面前蹲下,光着身子,赤着胳臂,顺势弯腰准备把两大捆稻子挑起,紧接着猛地一发力,把扁担往肩上一抗,两腿狠狠地使劲儿:“一,二,走…”我看见他脖子上的青筋脉络凸显,又一条新的扁担印记深深地刻在他的肩上,但他还是把这沉重的担子牢牢地挑起来了。扁担跟着爸爸的脚步一上一下,一收一耸地晃动着,很有节奏感。望着爸爸缓缓消失的背影,我真想时间过得快些,这样爸爸就能放下肩上的担子,休息休息了。于是,我找来一根比较粗的木头杆子,叫妈妈也给我插上两捆稻谷,并让妈妈把担子放在我的肩上,再起身。许是力气不够,我使出吃奶得劲儿也很难站起来。正当我与这一担稻子奋力拼搏时,爸爸又回来了,他看着我一脸的艰辛,黑黝黝的脸上大笑起来:“丫头,不能过于在意肩头的担子有多重,这样你是挑不起的。只需要你找准扁担的重心,挺直腰板,顺势而起,自然就担得起这重担了。”我学着爸爸的样子,再次尝试,最终还是踉踉跄跄地挺直腰杆,跟着爸爸的步伐,慢慢将那小担稻子给挑回了家。夜间,半醒半梦中,只听见妈妈轻声责备爸爸那一肩的红痕和磨破的肩膀。爸爸一边听训一边咬牙忍耐着疼痛,还不停安慰妈妈“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家里的担子我不挑谁挑,难道我还能赖给你娘俩。没啥苦的,再难我也抗得过来。”就这样,爸爸的扁担一担就是十来年。

那年,弟弟出生了,我也要上幼儿园,于是爸爸离开家,去往重庆主城打工。除了带些衣服棉被之外,爸爸就只拿了那根扁担一起出门。接连几年爸爸都很少回家,只有源源不断的钱一笔笔地打回来。我每次都听见妈妈在电话中细心叮嘱爸爸“要保重身体,该吃吃,该喝喝,不要紧着自己。家里的钱够用,你自己也要舍得用。工作太苦了,也要注意休息。”

在无限的担忧与思念中,我和妈妈终于前往重庆去看望爸爸。只是那一眼,爸爸消瘦了许多,黝黑发亮的脸庞,骨骼分明的手臂,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父亲的艰辛。当我亲眼目睹爸爸肩上搭着那根光溜溜的、两头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扁担慢慢行走时,我的眼眶一下子涨红了。父亲似乎更瘦弱了,步子更加沉重了,他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缓慢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整个身体平衡而有力的前进着。原来,爸爸就是这样工作的,他用他瘦弱的肩膀支撑起我们整个家庭,挑起沉重的担子稳稳地向前走着,走着。生活这重担就像一座山压在爸爸的肩头,爸爸虽然吃力但也微笑着、全力与之抗衡,做我和妈妈的“擎山柱”。这根扁担在岁月的打磨下越来越光滑,而爸爸的手和肩膀却越来越粗糙。唯一不变的就是爸爸那咧着嘴大大的微笑和肩上那一担担重担。他说,他会用这跟扁担为我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我不想再说什么,因为我早已泪如雨下,一开口就是止不住的哽咽声,说不出什么了。爸爸的愿望最终还是实现了,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爸爸肩头的担子终于可以松一松了。但爸爸还是每天都要摸摸那根扁担,仍不忘紧紧自己肩上的担子。那时我还不理解,随着年级的递增,我学习了许多意味深长的课文。我似乎也明白了些什么。爸爸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他无时无刻都在挑起他身上的担子,一点也不敢松懈。及使再苦再累,他都微笑面对,都自己默默承担着,因为那是一份沉重的责任感。

直到我读到《少年中国说》,我开始明白了作为学生也是肩负一份责任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也许我成不了梁启超先生笔下那位“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少年,做不到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我会尽力成为像爸爸那样做一个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不负好时光,不负爸爸那些年的艰忍付出。是时候,我该担起那担属于我自己的担子了。

教师点评:一条扁担挑两头,《爸爸的“扁担”》也“挑起了两头”,一头名曰“真实”,一头则为“深刻”。挑起这两头,便是兼顾了这两方面,以亲身经历的选取为“真实”奠下基础,以日常生活的观察为“真实”增添依据,以难忘情景的描绘让“真实”直观可感,以特殊节点的强调让“真实”直入人心,以一句句质朴自然的话语让“真实”如实还原,以一段段细腻写实的文字让“真实”丝丝入扣;以自己对扁担由好奇到体味的认知加深为“深刻”埋下伏笔,以扁担在家中无可比拟的作用彰显为“深刻”留足铺垫,以父亲挑起扁担的身形动作变化让“深刻”触达内心,以自己对父亲、对扁担的浓浓情感让“深刻”更为丰厚,以“父亲的‘扁担’”挑起家的未来让“深刻”深化有力,以挑起的“扁担”向肩上的“担子”这一意象的转化、以“扁担”指代担当与责任这一深意的释出而让“深刻”淋漓尽致。扁担挑着两头,摇摇晃晃地,晃出了我们眼中充盈的热泪,也摇曳着文章让人难忘的璀璨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