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是做凉粉的好手,方圆几十里内,无人不知她做的凉粉最为地道、好吃不腻。奶奶还有着一套做凉粉的哲学呢!
这天,经过我的软磨硬泡,奶奶将凉粉的秘诀悄悄的告诉了我——在凉粉中加入一些薄荷汁。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良效,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难怪奶奶做的凉粉会如此与众不同。
当然,凉粉好坏的关键在于选材——外面售卖的凉粉大多是凉粉包冲制而成,而奶奶非常反感这种做法,她几十年坚持使用凉粉籽制作。她将买回的上好凉粉籽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入山泉水中等待凉粉籽泡涨,接着用手反复挤压纱布包裹凉粉籽,最后,将凉粉籽拿出,等待三到四个小时,一盆正宗的手工凉粉就制作完成了。
凉粉完成后,奶奶第一时间叫我前去试吃。我天生就是贪吃鬼,舀了一大碗。上好的凉粉,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加工方式,洒上一勺红糖水,滴上几滴陈醋,接着用瓷勺不断地与瓷碗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如此过后,便可以送入口腔。冰凉的凉粉像是一条流动的山泉流入喉咙中,最终在肚子里汇集,成为一潭碧泉。
《深夜食堂》里说:“食物是能量,是治愈,是珍贵。”普通的食物经过岁月的发酵,早已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一碗晶莹剔透的凉粉,还可以加上自己喜爱的水果、干果等材料,凉粉的味道是包容的,能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产生碰撞、邂逅,在美食之中寻找出一个平衡点。
凉粉既可以是地地道道的市井小吃,也可以成为宴席上的高端料理,一碗凉粉,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诞生了味道各异、包容性极强的凉粉料理。奶奶常说,做人也应该和凉粉一样,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不是因为海大,也不是因为海深,而是因为它有一颗包容之心呀!
奶奶的凉粉哲学让我受益匪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是源头的活水,我们既要汲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更应该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坚守初心,方能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