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穿梭千年。唯见,半世烟雨,半世落花。
——题记
少时的初遇,那便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那灵魂的相遇,便是我愿向藕花深处醉,她愿提笔娓娓道来。她笔下的悲欢离合,便是我心上的喜怒哀惧。
相遇·如梦
我与她的初遇,即是《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莲丛中“哗啦啦”一声响,一滩飞鹭齐起,把映照的剪影投向那边的远方。天地琼浆,泛舟晚归,与日暮的这次相遇是那么醉心!她给日暮带来了欢悦的色彩,日暮遗她一缕云烟。日暮有了她词的清婉,她成了日暮中最美的诗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透过薄薄的窗纱,她向外望去一生钟爱的海棠,翠叶欲滴,花朵浓密艳丽。那夜是个不眠之夜,她饮酒消愁,忽见雨狂风猛。在孤夜中,她悄然入梦。一觉醒来,心系海棠,连忙询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如何?侍女只应“海棠依旧”,徒增伤感。我曾思考过:世间女子千千万,但无一人能比过李清照。拨去轻纱的那个她,留下的最纯粹的,只是以花自比,以流水自怜,心系万物的“易安居士”。《如梦令》也因此铸就了我们的相遇。
相识·惊鸿
不知曾几何时,我的生活中渐渐的有了她的身影。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从“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的一生既有真心的欢愉,惹人爱慕,惹人驻足,惹人回望;亦有彻骨的悲凉,惹人慨叹,惹人怜惜,惹人心疼。 千年的风吹雨打,没有消减李清照的魅力,反而让她的绝妙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放光彩。世间曾有李易安,时光流转,她的词,她的人,就如同一坛佳酿,愈陈愈香。与她的相识,我如梦惊鸿。
相知·易安
我曾对她“易安居士”的名号有过一丝疑惑。为何偏偏取“易安”二字呢?她曾解释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意为:倚着南窗寄托傲然的情怀,觉得这狭小仅能容膝的地方更使自己心安,容易满足。可见她虽在乱世中流离,心中却期待着那份安逸。她从来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只要一壶酒,一株花,一支笔,她便乐在其中。
她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男子之豪气。她有过如诗般的爱情、赌书泼茶的情趣,也经历了爱人离世、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发常人悲世之感慨,心怀家国与天下。“易安倜傥,有丈夫气”。在那个男子主导文坛的时代,她把酒赏花,将她的风骨诉诸文字。在那个偏安朝廷畏缩不前的时代,她凛然持笔、讽喻古今。
“词宛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锦瑟流年,她用沾满诗香的笔墨描绘出一个春暖花开的人间,我不请自入,渐沉渐深。她摇曳身姿地走来,只为遇见……
谨以此文,奉上我对她真挚的敬意,敬给她美好的爱情,敬给她璀璨华章,敬缘分让我们相遇。
——后记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作者在文中记录下了自己与李清照之间的渊源,并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