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记忆起,石塘,我的家乡,就是成片成片用石头堆砌的石屋和一个一个石头孕育出来的人们所构成的。它,不倒塌,不喧闹,亦不流失,就这么静静地流淌在时间的呢喃中。
我一直很向往它,每每走过斑驳的石道,触摸粗糙的墙面,心灵便似乎再也没有尘世的喧嚣了,整个人都慢慢沉寂下来,迷失于永恒与安详。
石道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却也是一波三折、层次分明的。它生来就是被日晒,被雨淋,被风吹,被人踩的,它一直咬牙坚持着,一股脑地承受下来了,这是多么宽厚的石道啊!但它的不平、它的斗折,又是它的不羁与狂傲,它的骨子里是多么的骄傲啊!我似乎看见,远方,捕鱼人正在大风大雨、大浪大涛中抛出那张不羁的渔网,去守候大海另一边的亲人。
镶嵌在石屋中的石砾闪烁着,如同夜空上的群星洋洋洒洒地夹杂在里面,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种缺陷,但我觉得这亦是一番美丽,一番饱经风霜的美丽,因为岁月就印刻在里面,那便是岁月的痕迹。风雨慢慢雕琢这些石屋,它们却依然屹立不倒,不说苦不说累,默默奉献着它们永恒的生命,这是多么高尚、多么孤独的灵魂啊!我似乎看到,一位两鬓泛白的老人,静坐在石屋前,双目眺望着远方的大海,伴着他的只有这么一座石屋,就这么坐着,很久很久……
走进石屋,又见石灶。柴薪木炭烧,烈火慢慢灼烧着石壁,石壁又将余温传递给了锅,才能烧成饭,才能养活人们,一尊石灶不知道养活了几代人,它总是什么都不怕,烈火焚烧若等闲,但终其一生什么都没有留下来,它只想看看人们脸上满足的微笑,足矣……我似乎看到了那些整日整夜忙于剥虾的妇人们拿到钱后,买来好吃的然后送给孩子们时脸上挂着的微笑。
我慢慢敬佩起我的祖先,他们的手艺是如此的精妙,以至于创造出这些这么美好这么安详的事物,他们才是真正的匠人。石塘的人们,这些在石头里孕育出来的人们身上也同样具有石头身上的品质,那是一种韵味。需要人们慢慢品味,细细琢磨,抛开喧嚣,才能看到。
老人们常说:“每个地方、每种事物乃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韵味。”那么,我常常会问:石塘的韵味又是什么呢?
那是永恒与安详……
教师点评:主题突出,思路流畅,取材真实,文笔优美,情感饱满。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