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是个小地方,只有三百余户人家,但每年都会有戏班子来这儿演出。
做戏时每家都会给一定数目的钱以作观看费。印象中,每年的戏通常会演五天,甚至七天。戏台搭建在村部前,那儿有一块很大的空地。整块地用蓝色皮蓬罩着,最前头便是用木板搭成的戏台,有一米多高,十分宽旷。
戏台在表演的当天搭好,这时很多闻讯而来的小商贩摆起了摊,卖零食的、卖玩具的,早已各就各位,真可谓大戏未开,零食先行。
村子里的孩子最喜欢呼朋引伴地踩着铁架子,慢悠悠地扶着扶手爬到戏台上,在台上追逐打闹。因为戏还没有开始,所以台上也没有戏子在唱,空荡荡的,我们就是主角,过一把瘾。我总是在台上走来走去,听着木板发出轻微的响声“吱吱”,或者在上面使劲跳几下,听着木板发出巨大的声音“咚咚”。每每这时,我就会玩得不亦乐乎,虽然担心木板会不会塌下去,但又很喜欢听着这空旷的地方不断传来响声——咚咚——吱吱。
夜幕降临,戏台上、戏台下便热闹起来。戏台上戏子们来来往往,戏台下人声鼎沸,座无虚席。棚内到处都是嬉笑声、叫喊声。我却不是很感兴趣,于我而言,二人转、小品,或是魔术,才能让我提起兴致来,其他的我连一二分兴趣都没有。终于,涂着满脸的白粉、化着浓妆的小丑站在了台上,或扭或说,或拉长了调子唱,观众们开始拍手叫好,我却渐渐心不在焉。说实话,外面小吃的香味早已在夜色里潜入我的鼻子,锣鼓声声里,我和小伙伴们用眼神打了个招呼,偷偷地溜下座位,挤过熙攘的人群来到街上买吃的。
琳琅满目的小吃一条街,让人眼花缭乱,但我独对牙签肉一往情深。通常,我会挤到小摊前,盯着老板麻利地忙碌着。只见他抓起一把白生生的肉串,一股脑地往锅里放,几十串牙签肉你推我挤,在金灿灿的油里沸腾、翻滚,直至逐渐熟透成金黄色,馋虫已爬到了我的嘴边,口水不停下咽,和肉串的香味一起,深深刺激着我的口鼻。正当我出神的当儿,老板用右手麻利地一捞,放到案桌上,几乎是同一时间,左手已举起调料瓶,天女撒花般地一撒,一些调料粉已飘到了肉串上,当红红的番茄酱缠绕上肉串,我便迫不及待地递上我的袋子,一袋香气扑鼻的肉串就这样到了我的手上,嗯,此味只应天上有啊!我一边吃着我的美味,一边寻找着伙伴们的身影。瞧,有的买了板栗,有的捏着棉花糖,还有的捧着奶茶,各式各样,花样无穷。大伙儿憋着一股劲拼命吃,直到肚子饱饱的才伴着锣鼓声心满意足地回家。对,没错,直接回了家。我们不回戏场了,这戏啊,不到十点多是不会结束的,没完没了,咿咿呀呀,太没意思了,还不如早点回去睡大觉。
夜色里,我们摸着滚圆的肚子,一路欢歌。那边,锣鼓声声,伴着观众们的喝彩声,也是欢声连连。有戏看可真好啊,大人和小孩子各取所需,乐哉!
几天后,戏结束了,戏班子也走了,但我仍忘不掉那空旷的戏台、那美味的小吃……
教师点评:于大人而言,看戏,看的是台上演员的舞台表现,是那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间的悲欢离合,但于“我们”这些小孩子而言,看的是那份新奇、新鲜与热闹,保有的是那左跳跳右晃晃便能够满足的心情,比起复杂的戏曲,令人垂涎的美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满足,这就是童年的快乐,简单又纯洁。这样的“看戏”经历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作者也抓住这一独特新颖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自己独有的“味道”,将“我”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呈现出了小作者金子般的童心,耐人咀嚼。虽然文字不会说话,没有生命,但是,通过作者对它精心的整理与编排,再加上真挚的情感投入,它也似乎有了生命的灵性。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