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温岭石塘的一个小渔村——箬山。一出门,空气中就弥漫着淡淡的鱼腥味。这里的渔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箬山三面环海,无稻田,村民只得在山上种些番薯,故我们的食物大多与番薯粉打上了交道。
众多的箬山食物中,我最喜欢的就属肉圆了。它是最地道的当地美食,取材于番薯粉,辅以肉糜、豆腐制之,美味极了。
透过肉圆散发的香气,我便想起奶奶一个人在锅灶前忙碌的身影。打小我就爱站在她的身边,默默地看着她制作肉圆。
奶奶通常先将猪肉剁成肉糜,再倒入盆内与些许豆腐搅拌,接着将准备好的已碾碎的番薯粉倒入进行搅拌,一定次数的搅拌整合后,糊状的半成品就做好了。
这时,奶奶拿来蒸笼,右手用汤勺蘸点老酒,左手则攥着一把肉圆半成品,从虎口处挤出一个圆形的肉圆放入蒸笼。奶奶做得很娴熟,有条不紊的。一会儿工夫,肉圆就装满了蒸笼。最后,将蒸笼放入锅中蒸熟。
终于,香喷喷的肉圆出炉了。我喜欢拿着筷子直接从锅里夹出一粒肉圆,蘸点早已准备好的香醋,还冒着热气的肉圆被送进口腔,那软糯的番薯粉和Q弹肉质的结合,使得美味简直在舌尖上跳舞。望着奶奶露出的那抹微笑,幸福感油然而生。
这是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所思念的啊!也许,千里之外正是自己心的归属吧!这一笼肉圆不仅是远游者对家乡的深深回忆,也是海山人对平淡而又美好生活的坚守,自始至终没有变化。
舌尖上的美味,我的海山人家!
教师点评:结构完整。文章标题新颖,文中分享的故事也十分有趣,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